文/ 杨林
于桂亭,一个地地道道的沧州人,满口沧州话。但是,由他讲出的沧州话,虽然常常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但却时时透露着朴实的哲理,这也是这位沧州老头每次的报告或演讲能吸引很多人重新回到座位的原因,做人和做事是一个道理。
2015年夏季的一天下午,东塑集团董事长于桂亭家里,来了二位客人——沧州酒厂董事长戴建辉和总经理王晓良。
二人面色凝重,带着一付无事不登三宝殿的神情。
都是熟人,说过几句过门话,戴建辉便直奔主题:酒厂经营遇到了困难,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据环渤海财经了解,酒厂作为国企改制以后,依然吃的是“股份制大锅饭”,由于人员内耗、决策效率低、成本高企等原因,企业日渐变得步履蹒跚。近几年,酒厂打算搬迁,在开发区买地建厂需大量资金,酒类行业又遭遇市场低迷,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酒厂只能靠贷款维持日常运营。生死只在旦夕,再拖下去,酒厂面对的就是职工没饭吃,品牌消失无踪。
戴建辉和管理层左思右想,一致认为,企业要活下去,必须脱胎换骨。他们想到了兼并重组,转让股权——让有能力的人接管酒厂。
他们的目光,盯在了东塑身上。东塑有实力不用说,更难得的是,这些年发展势头良好。这次找到于桂亭,就是来“求救”的。
“于总,酒厂经营困难,职工发工资都成了问题,你就把我们收了吧。”戴建辉二人用期盼的目光望着于桂亭,神情里有恳切也有丝丝忐忑不安。
酒厂步履维艰,于桂亭略知一二。作为同期改制的企业,他关注着酒厂的发展,也经常在一些场合为戴建辉指点迷津。可今天,二位负责人上门直言“活不了了”,愿意归于东塑麾下,他还是不能不慎重考虑。
此时,有一种叫责任的东西,沉甸甸地压上了他的心头。
于桂亭思考片刻后,摁灭烟头,冲二人点点头,说:“好。我收了。”
于桂亭又说,资产表我不看,厂区我不派人核查,你只要告诉我,怎么做能让职工满意——于桂亭最关心的是这个事。
于桂亭话音落地,戴建辉和王晓良长舒一口气。
他们没有想到,琢磨了很久的一件事,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于桂亭一句话就化解了。
此前,他们为重组的事,接触过几家企业。要么是有的企业有意愿但缺实力,要么有的企业实力强但对酒行业不感兴趣。戴建辉寻求股权转让,为的是让它活下去、发展起来。如果因卖厂而断送了它,就违背自己的初衷。所以每次洽谈,他都表达同样的要求:酒厂必须得接着干下去,保留企业老品牌,原来职工能干的、自己愿在这干的,不能无故辞退。
他再次对于桂亭表达了这番意思。
于桂亭说,你们放心,我收购酒厂,一是对它有感情,二是希望挽救这个品牌,它要是消失了,就太可惜了。当然,我也有实力有信心,重振御河老酒市场雄风。
于桂亭能收购,而且愿意经营品牌,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结局。
戴建辉把手里的一沓纸递过来,说,于总,酒厂的资产情况我大体列了列,你看看。回头再派人到厂子核查一下财务状况,地呀房呀一堆一块都在那摆着呢。”
于桂亭一挥手再次说:“资产表我不看,厂子我也不派人核查。”
戴建辉说:“既然收了,有些事你就得明白明白。这些东西你怎么也得看看,我们也算有个交待。”
“这些我都不关心,你们给我出个主意。”于桂亭说。
戴建辉:出什么主意?
于桂亭:“多少钱收股能让职工满意?”
戴建辉:“一比十五就行。”
于桂亭:“一比十五能让多少职工满意?”
戴建辉:“能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职工满意。”
“你能保证吗?”于桂亭追问。
“我能保证。”戴建辉认真地说。
“好了,回头就做收股的工作,按一比十五,这事听你们的。”于桂亭拍板了。
于桂亭说,你放心,我一定要让沧州人喝上最优质的沧州酒。戴建辉如释重负,他在心里说,把酒厂交到东塑真是找对人了。
一番对话,按什么价格收股的事就定下来了。
戴建辉和管理层事前探讨过价钱问题,基本拿出一比十五的方案。可是他也明白,卖家开口要价,买家就地还钱,是情理之中的事。也许最终成交是一比十三,一比十二,只要其他条件满意,在戴建辉心里,价格低点他也认了。
他没想到,于桂亭按酒厂的意愿收购,价钱上如此痛快。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于桂亭做事不斤斤计较的风格。
这件事既然要做,咱就尽量让职工满意,做得顺风顺水,皆大欢喜。小戴,咱们这么拼死拼活地干企业,不就是图个大伙高兴嘛?!“小戴,我愿意收股,也是希望做大地方酒厂。酒是纳税大户,酒厂活着,职工有饭吃,企业能纳税,稳定许多家庭,还能对城市建设有益,最终受益的是沧州人。我觉得这才是收酒厂的社会意义,我用这种方式,为沧州老的少的做点事,这是我的心里话,咱们不在钱上较真。”于桂亭为他的决策解释到。
这些话,这些理念,换个场合听起来,会觉得是唱高调,可戴建辉置身其中,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于桂亭的高风亮节。正所谓站在高处,行在宽处,替企业着想,替职工着想,兴一家企业,更是尽一份社会责任。他在心里说,难怪东塑能走到今天,难怪老于有这么大的成就。把酒厂交到东塑真是找对人了,酒厂兴旺有望啊。
出资1、5亿元,三天完成收股工作。酒厂易帜,归于东塑麾下,起死回生的大戏徐徐拉开帷幕。
说做就做。酒厂迅速着手收购事宜。而东塑也开始谋划酒厂的未来发展问题,提升产品品质,改进生产工艺,同时招贤纳士,排兵布阵。
收股事项宣布后,职工纷纷转让股权。现场签协议,现场结算,不到三天时间,收股工作完成。
东塑以1、5亿的真金白银,把沧州这家拥有68年历史的老酒厂收归麾下,漂亮地完成了一次跨行业并购之旅。东塑集团成员里从此又多了沧州老酒的身影,产品里又多了御河老酒的馨香。
经济低迷,增速放缓,众多企业捂紧钱袋子的时刻,于桂亭迅速出手,跨行并购,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看到的是实力,是雄心,是逆势,是资本发威。可是,在于桂亭心里,却是顺势,是借势,是水到渠成的结局,是让品牌崛起的夙愿。
“沧州人能喝上品质高价格低的沧州酒,这是我的心愿,我要用这种方式,为沧州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于桂亭坦言。
也唯有少数人明白,在于桂亭内心里,之所以这么做,感情、责任做了最坚实的铺垫——在他五十三年社会打拼中,企业与酒厂一路同行。这份缘,变成一份牵念,一份责任,让他不忍看数百职工下岗,不忍看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就此陨落。救活一家企业,税收造福城市,沧州百姓得实惠,成为他最本真的想法。
感情与理智,现实与理想,当下与未来,再一次在某个节点上,交汇在沧州酒厂这个聚合点上。掌舵与启航,前因与后果,眼光与胆魄,因缘际会中,社会责任在一位企业经营者身上,迸发出电光火石般的光焰。
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做人也好,做企业也好,都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搭伙前行。酒流千遭归东塑,看似突兀,实则际遇使然。于桂亭对酒厂的抱憾、惋惜、关注、终于有了一个最佳的注解。
而收购,不过是一场大戏的开始,白酒江湖,早已不是中小玩家的竞技场。硝烟弥漫的商界拼的是胆大、资本和智慧,而另一方面,拼的则是谁更能在市场上征服人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