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超
在湖北某非“211”大学读大四的鲁欣,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因为在高考中发挥失常,所以进入一所名校读研,是她进入这所非名校之初就立下的目标。但最终她却并没有如愿以偿,原因只是因为“出身”不好,即自己为非“211”大学的学生。(1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在现实中,关于院校歧视,舆论往往都聚焦实际就业的过程中,甚至也有毕业生因此而状告招聘单位的案例。殊不知院校歧视并不只是存在于工作招聘中,而是横亘在不少学子继续求学的路上。但说实话,像新闻中因本科“出身”不好,而直接被某些名校拒收的情况,真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同样作为一名推免生,我深知推免中的院校歧视是多么的严重,有的接收院系尽管不会明目张胆地列出条件,“非‘211’‘985’院系不接收”,但仍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此执行。别说是新闻中的小鲁,因为本科就读于非“211”院校而被拒收了,即便同样都是“211”“985”院校,也同样有着不少或明或暗的潜规则,比如同样是“985”院校,排名极为靠前的高校,会要求推免生所处的名次为院系前三名,否则在原则上同样不会向申请者发复试通知。
这种僵化的保研规则,硬是把不少优秀的学生,逼上了考研的道路。但仍需要说明的是,院校歧视难道在考研中就不存在了吗?恐怕不会。尽管初试一律平等,但进入复试,面试首先就要自报家门。所以,本科“出身”不好的学校,如果没有强硬的人脉,恐怕极难打破这些不成文的歧视规则。
但根据教育部关于推免政策的规定,从来就没有院校限制的相关条款,反倒是为了打破高校推免时对本校学生的自我保护,促进推免生的自由流动,去年还专门出台了保研新政,不再设立留校限额。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少院校仍旧是看“出身”,看“排名”,这些硬性的指标达不到,别的方面再优秀,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在此情况下,那些因各种歧视而被拒的推免生,往往是吃哑巴亏。面对强势的高校,学生又去哪里投诉?
所以,关于院校歧视的关注视角,别再仅仅停留在就业上了,要看到,推免生连社会还没有踏入,就已经因“出身”不好而被无情地拒绝了。而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的推免歧视政策,教育部门真的需要下力气管管了。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