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热闹朋友圈难掩的孤独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记者 任国省/文 丰光/制图

62岁的董大妈是今年4月份学会使用微信的。此后,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准备早饭,而是看看朋友圈里孩子们都发了啥,有没有给她的留言。闲暇时,微信甚至取代了电视,成为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还天天抱着手机刷朋友圈。”儿女们经常这样和她开玩笑。在儿女们的心中,他们也确实不明白,母亲为啥会这样迷恋微信朋友圈。

有调查数据显示,自几年前微信朋友圈横空出世后,用户群中,中老年人的比例直线上升。有人说,他们玩的不是微信,是孤独。

生 活 样 态

老年人开始了“微生活”

董大妈生活在沧州南皮县寨子镇的农村。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在石家庄工作,儿子在天津打工。看着邻居们用手机就能和别人“面对面”说话,还不花钱,董大妈心里着实羡慕。“去买个智能手机吧!可以蹭我们家的网。”邻居的一句话让董大妈高兴不已。于是,她小心翼翼地给女儿打电话,“你家里不是有一个淘汰的智能手机吗,能给我捎回来不?”如愿拿到手机后,在邻居帮助下,她很快学会了微信的一些简单操作。一想到以后可以和孩子们随时说话了,她兴奋了大半夜。只是,以后她要随身携带两个手机,一个打电话,一个聊微信。什么都不懂的她不敢把电话卡放到智能手机上,怕不小心走了“天价”流量。这样的新闻她在电视节目里看过。

此后,董大妈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朋友圈里孩子们都发了啥,有没有给她的留言。她喜欢看的一些电视节目也“下岗”了,一有时间,她就抱着手机看微信,或者想起什么就给孩子们说两句。事实上,孩子们朋友圈的信息她基本都看不懂。因为她几乎不识字。前段时间,小女儿发了一条信息,董大妈只认识一个“死”字。她忙不迭地给大女儿打电话,问小女儿的微信是啥意思。知道一场虚惊后,她才放下心来。“不敢直接给小女儿打电话,怕她嫌我事儿多,给我拉黑了。”董大妈说。

“你都不识字,每天都看什么呀?”记者问道。

“一个半个的字还是认识的。”董大妈笑道。最重要的是,通过微信,她又找到孩子们小时候的感觉。吃饭时,她会通过微信喊孩子们吃饭,恍惚觉得孩子们还在身边。

周大爷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先关注朋友圈,给朋友发的动态挨个点赞。然后,他会转载一些文章,每过一会儿,就要点开朋友圈看一下,有没有人对他发的动态点赞或评论。

“你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各种谣言,基本上在他手机里都能看到。”周大爷的女儿小声说道。她没想到,以前连短信都不会发的父亲现在竟“玩转”了朋友圈,不过,父亲朋友圈的内容实在不敢恭维。不想整天被这些谣言刷屏的女儿只好选择不看。可没想到,现在,父亲将觉得有用的养生信息等每次都直接推送给她,尽管里面包含着大量夸大其词甚至毫无依据的谣言。

“我发给你的那个养生的你看了没有?是不是很有道理?”周大爷问女儿。发现女儿在敷衍他后,他难掩失望。

像周大爷这样玩微信的老年人不在少数。翻看老人们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他们大多热衷于转发养生信息、心灵鸡汤和各种新奇事件。

“各种鸡汤和谣言还是好的,如果你的每条信息父母都回复甚至打电话询问,才让人崩溃呢。”省会孙女士说,作为独生女,小时候她的一举一动一直在父母的监控下。现在,父母又在朋友圈里监控她。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标点符号、语法错误都会通过微信传达。有的实在看不懂,也会回个“收到”。

“你看这是不是不高兴的表情啊?工作不顺心了?跟老公吵架了?还是怎么了?不行,我先给闺女留个言啊。”接受记者采访时,70多岁的郑大妈说,闺女和女婿刚刚调到上海工作,不放心的她时刻都关注两人的微信。如果她发的信息女儿没有点赞或回复,她就会猜测女儿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的信息她(女儿)基本都会点赞的。”

记 者 观 察

朋友圈,

老人发现新情感纽带

有手机朋友圈的日子,董大妈们感受到了子女和亲朋好友间的情感联系,和子女们的联络也全靠网络。

“想孙子、外孙了,就和他们视频聊聊天。”董大妈说,岁数大了,她时常会想不起孩子们的模样,每到这时她就会去翻看孩子们发到朋友圈里的照片,或者让孩子们发几张新照片。自从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她感觉和子女们的距离近了。以前都是看儿孙们抱着手机玩,现在,自己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玩了。这两年,随着孙子、外孙的长大,祖孙间的共同语言也少了。这次去女儿家小住,10岁的外孙教会了她录像。和外孙又可以说到一起的感觉很好,而更让她高兴的是,录了好几段外孙的视频,回老家后也有的看了。

周大爷说,现在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每天早晚都要玩一玩。在网上分享家人、老同学和老同事的生活,让他感觉很充实、很快乐。“晒晒照片,抢抢红包,感觉很年轻很快乐。”微信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纽带和一种充实生活的时尚。

老人的朋友圈里,子女永远是“主角”。他们小心翼翼地靠拢孩子们的生活,哪怕没有什么回应,他们也愿意通过朋友圈来关注孩子们的生活。

但事实上,看似热闹的老年人朋友圈,也难以弥补老年人生活中缺少的亲情。老人们努力甚至拼命地想向儿女们靠拢,但想真正融入儿女们的生活圈子,现实中好像没有那么容易。记者采访时,不少老人在谈到和子女的交流互动时,眼里常有抹不掉的忧伤。“只有孙子在我这儿住时,儿子的微信互动才比较频繁。平时我发在朋友圈里的文章,他连个赞都不点。”陈大妈说。

专 家 说 法

朋友圈是个纽带,

但老年人需自我强大

说到老年人玩朋友圈,河北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贺银凤深有体会。孩子在外地工作,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她朋友圈的主角也是孩子。在她看来,随着社会发展,孩子们不像过去,大都在老人身边,外出学习、工作甚至出国都比较普遍,微信的方便快捷缓解了家人之间的惦念。朋友圈用户中,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据分析,老年人迷恋朋友圈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缺少子女孙辈的关爱和陪伴,发现上微信可以跟他们随时沟通后开始迷恋;害怕与时代脱节而关注微信;和小孩一样,有攀比心理,喜欢分享新鲜事物来满足这种心理。

对老年人来说,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但是,老年人的朋友圈不应完全围绕子女,否则会给子女带来负担。“微信太方便了,我也经常有想跟孩子说话、留言的冲动,但大多时候都忍着,想一想‘有没有必要,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便或负担’。”贺银凤说,孩子终将有自己的生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老年人应该学会自我管理,让自己变强大,你是阳光的、快乐的、充实的,孩子们也会轻松。她举例说,可以让微信变成银发族的“第二课堂”。建立微信群,利用移动网络电子设备辅助学习、传播正能量等。

另一方面,作为子女,也不能缺席父母的朋友圈。由于缺乏一定的常识和判断力,老年人容易被手机社交网络上传播的一些错误信息所误导,这些信息也常会带给他们一定的焦虑情绪。老年人的朋友圈需要子女的保护,也需要从与子女的互动中得到慰藉。“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适当接触微信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有一定好处,可以满足老年人人际交往的需求,也能开阔视野,但不能上瘾,否则对心脑血管、颈椎、视力等都有不良影响。老年人也需要经常撂下手机,走到户外,放松筋骨。”贺银凤说。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