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处于弱势时,情绪就会跑到理性前面,焦虑的表现就会取代心平气和。
□李劭强
不让座就要被指责吗?这两天,一组老人抱小孩指责女子“不让座,没素质”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据发帖人张先生介绍,事情发生在7月9日早上,在南京地铁1号线上,一位老大爷带着孩子,见没人给他让座,就开始指责旁边一名女子,为此两人吵了起来。(7月11日《现代快报》)
让个座难吗?在拥挤的地方让座,既可以帮助到弱者,又可以体现自身的素质,本不是什么难事;当然,不让座也并非十恶不赦,不让座的原因有很多,有不让座的人也有让座的人,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让座而动火气。遗憾的是,这样的心平气和在拥挤中变得越来越稀缺。似乎,一个座位直接决定着自己的尊严和幸福。
有人把“要座闹剧”的议题,设置在道德与义务层面。一方面认为,让座是一种美德,对于让座的人自然要给予褒奖;另一方面也认为,不让座是一种权利,人们没有必须给他人让座的义务,所以,不让座也无可厚非。这样的理性分析没有错,问题是,无论要座者还是被要座者,他们都感受到了委屈。在要座过程中,要座者觉得自己是需要关照的弱者,被照顾理所应当;而被要座者觉得自己在城市中也处于弱势,他们在辛苦打拼处于透支状态,凭什么要他们给别人让座?结果,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觉得自己委屈。
其实,更应该注意到的是,人们的委屈不仅来自于是否有座位坐,委屈其实是早已普遍存在的集体情绪。换句话说,来到拥挤地方之前,人们就是焦躁和紧张的,稀缺的座位成为诱发情绪爆发的导火线。这种焦躁和紧张不仅在车厢内存在,在任何资源紧张的地方都会表现出来,在发生摩擦的时候就有可能爆发出来。
所以,在讨论“要座闹剧”时,应该追问一句:人们的集体焦虑和委屈从何而来?社会学中“相对剥夺感”这个概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在社会发展中,当人们感觉没有及时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利益时,总会觉得自己是被剥夺者,即便利益没有被剥夺,他也会把这种感觉迁怒于他人,并通过各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在“要座闹剧”中也是如此。当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处于弱势时,情绪就会跑到理性前面,焦虑的表现就会取代心平气和。要座的老人如此想,被要座的人也是如此想。
因此,在讲道理之外,还应该想想人们的委屈和社会的戾气从何而来,如何让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如何让他们最大程度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这些问题,似乎不是“要座闹剧”中的话题,但直接决定着“要座闹剧”的出现和发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