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编者注:人口学家讲解的“创新、创业”异常新颖,但绝非蔡昉教授自嘲所说的“空”。
蔡昉教授站在那样的高度上,从“人口红利、全要素”、“各国比较优势”、“政治经济环境”下,“看”“探讨”我们现在热议的“创新、创业”,非常有必要大家认真看看、认真读读、认真体会和认真判断。
环渤海财经网北京讯 2016年12月17日,由中国创业百人论坛主办,一九七八咖啡、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创业投资与创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BA教育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共同指导的主题为“责任经营 价值投资”——中国创业百人论坛暨中国创业蓝皮书(2015-2016)发布会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做了主旨发言。
蔡昉教授做主旨发言
蔡昉主旨发言中说道,自己的研究相对宏观一些,也就是“空”一些,对于创业、创新,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但是归根到底我们创业、创新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一个特定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一个特定的中国发展阶段上,一个特定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之中,或许一些宏观的讨论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今天借这个机会从宏观角度,从战略思维上值得去考虑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当前以及今后的创业、创新和过去的,比如说中国高速发展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这种创业创新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及以后和我们过去面临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这个不同首先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而这个新常态主要用三个特征来概括:
第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也就是说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入今后的中高速,这是一条。因此说我们讲今天及以后的创新创业,以及和过去,这个分界点就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中速这个点,大体上是从2012年开始的经济增长速度下行;
再一个总书记又概括的新常态的特征,就是产业结构加速升级换代,这是我们要创业、创新必须达到的目的,如果你在原来的旧模式下创业创新,复制出一个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那恐怕就不是我们所期待的今后的创新创业了,这是第二个特征;
第三个特征就是总书记讲的,我们在面临着一个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也就是说过去是什么样的经济增长动力?是什么动力推动了中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今后也还要保持中高速的话你必须依靠什么东西?这个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创新和过去的创业、创新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说今后是越来越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但是并不意味着说过去我们不是一个创业创新的时代,但是两个“时代”是具有不同的特征的。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高速增长时期,我们也有创业创新,但是那个时候经济增长的动能主要是传统的动能。传统的动能我把它概括为首先就是人口红利,也就是说劳动力无限增长,无限供给充足。我们过去天天都是关心的是怎么解决每年上千万,甚至几千万的就业人口,大约每年就得出来2400万,说那个时候这种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一是劳动力供给是充足的,这个也是一个增长的动能,这是一个生产函数中写在等式右边写上保持你增长的要素,一个变量;
第二、不断的有新的劳动力进入到就业行业中,而新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是高于存量的,高于那些老职工的,所以人力资本总量也是不断提高的。在生产函数中你也要把它写在右边,必须得有的一个变量;
第三、当劳动力充足的时候,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比较均衡,比较均衡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投入的资本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
蔡昉教授与编者
过去三十年,大家只要找到了生产要素,找到了投资,占领一个地盘就能赚钱,资本回报率、投资回报率是比较高的,资本的投入也是写在生产函数的等式的右边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生产率的提高,这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过去也有。而这个生产率的提高我们把它叫做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资源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你的配置效率就提高了,也就意味着劳动力从农业中流出来,微观上他提高了工资,提高了家庭的收入,宏观上改善了资源配置,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这过去也是大规模的农民工的转移,因此我们等式右边所有的高速增长,这就是传统动力,这时趋势变了,2010年劳动人口不增长了,这些年都是负增长,从明年之后也会变成负增长,因此所有等式右边这些,高速增长的变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哪些必须得变的?就是劳动力供给一定得变,人力资本在一定时间也会变,你的加快培养是靠更长的时间,资本回报率也必然会下降,我们已经看到非常明显的趋势。但是唯一一个我们寄希望强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因此未来的保持中高速增长更多的,而且越来越多的是要依靠生产率的提高,而这个生产率的提高就是创业、创新。
“创新”就是应用心技术,应用新的理念,应用新的管理,各个新的东西,然后提高生产率。
“创业”就是说必须把“创新”融进在“创业”之中,就是说你不再是组合生产要素,占地盘式的生产要素了,你必须把创新赋予你的创业之中,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所以这是今后的创新和以前的创新,今后的创业和以后创业的不同,这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创业、创新和其他国家的创业、创新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我们中国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机遇?
我们先说和发展中国家比。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了,我们成本提高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下降了。很多人就说我们得找一些国家替代中国,所以创造了所谓金砖四国概念,经济学家就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就是说中国红利没了,但是还有很多国家未来会有潜在的人口红利,他们说这些是未来我们关注的重点,或许也是像高盛这样一些投资公司投资的重点。我认为很可能这些东西要落空,也就是说中国搭上了一个末班车,就是靠人口红利高速增长搭了一个末班车,但是今后其他的国家,尽管他可能有好的人口年龄结构,但是未必他能够获得人口红利,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加快发展。而现在机器人跟历史上的机器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很早小时候就听说过机器人,那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可以替代工人。但是那个时候的机器人总体上来说加一个“人”只是好听而已,其实那个时候的机器人就是机器,它只是我们的一些器官的延伸。但是今天的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再加上大数据,它不光是我们躯体的延伸,还是四肢的延伸,不光替代我们的体力,也替代我们的技能,不光替代我们的技能,还替代我们的认知能力,就是说过去我们说人特有的智力活动,机器人未来都可以替代,这是一个。
再有一个:现在我们有很多定律,过去我们说计算机发展的摩尔定律,就是指这个速度快得不得了。现在有一个叫“库斯威尔定律”,就是说未来新技术,特别是以人工智能新技术它是呈指数的增长,同时带来新产品的产生,新的应用的成本旨意指数的方式下降。那就意味着说现在看上去机器人替代人还是比较昂贵的事,但是未来很可能机器人比我们人它什么都能干,比我们干得好,但是比我们便宜,比我们普通工人的工资还便宜,因此这是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他决定了很多发展中国家也许错过了这个末班车,他们就不能再利用人口红利了。
再一个原因:西方国家,发达国家他们也在搞工业化、再制造业化,或许像奥巴马他想得那么天真,他想把就业岗位拿回去,我想可能希望不大。但是制造业能不能拿回去?我觉得将来有很多制造业是可以回归的,主要还是应用机器人的成本的下降。这些决定了第一是一个好消息,是说中国赶上了末班车,所以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探索创新、创业,迈向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
当然也有一个坏消息,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总觉得说我们终于毕业了,我们跟后起的大量的新兴经济体的关系是先来后到。我们之间互补的关系,没有直接的竞争。但是也许有一些新兴经济体他不再有机会利用人口红利了,他就会冲上来,跟你做正面的竞争了。我们的压力会更大一些,当然压力大本身又是一个好消息,就是说我们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创业创新。
论坛现场
第二个问题还有一个侧面,就是我们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哪些优势?我想发达国家他固然是站在比较技术前沿的方向。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就是说它没有后发优势,它每一步创新它都是在技术前沿上的像高处不胜寒一样去向前推进,是完全依靠自主的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越来越走向自主创新,但是毕竟我们与前沿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后发优势,也就是说我们还有一些可以借鉴、学习的方面。
这就决定了我们创新创业的成本相对还是低廉的,这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在体制上我们也有更多的机会窗口,发达国家体制比较成熟好像是一个优点,但是他的体制也相对僵化。我们看到了美国、欧洲现在政治上都比较激进,他们都要改过去的体制,但是积重难返,是比较难触动的。但是对我们来说我们处在不断改革的进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消除那些妨碍我们生产要素充分供给,妨碍我们生产率提高的体制性障碍。消除这些障碍马上就可以生产要素的供给,就是生产函数右边的这些东西有的是可以淡化,有的是可以延缓,还有一些新的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大幅度的获得,因此他给了我们体制改革中的机会窗口,给我们机会,带来改革红利,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创新、创业所面临的世界经济政治环境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应该说挑战机遇并存,但是当前挑战比较大。
过去我们知道,过去在中国高速增长三十多年里头我们正好处在一个全球化的高峰期,高潮期,那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就是世界经济的贸易量是大于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显著高于GDP增长速度。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占全球GDP的比重也是非常高的,这些东西最近这几年都发生了变化,过去几年世界贸易增长明显低于GDP的增长,外商投资占GDP的比重也都在下降,就是说我们看上去有一个“全球化施威”这么一个趋势,但是不仅仅是示威,我们或许还看到一个端倪,就是全球化遇到了一个逆风,顶头风,最不好情况下还会出现全球化的逆转,我们从世界政治结构上变化看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一些趋势,我们现在说的一些黑天鹅事件,像英国的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了总统,意大利公投失败等等因素都导致了在西方国家政治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占上风,这些东西不管说的和做的效果如何?但是他肯定向民粹主义转变,也就是说逆全球化的趋势是一定会出现的。
这种风险的条件下,第一我们的确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些风险,也是巨大的挑战。
因为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中我们应该说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而且是比较明显的受益者,再极端一点说或许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如果全球化减弱,那么我们中国可能会遇到很大的挑战。问题在于说不管全球化它将来逆转到什么程度?但是总的来说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好的环境,它总是有一个叫“最初是遍及收益递增”,有很多机会,低垂的果子唾手可得,但是低垂的果子被人摘得差不多了,你如果想摘最上面的果子必须搭一个新的梯子。我们中国现在GDP总量是世界第二,我们货物贸易量是世界第一,我们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之一,我们占了很多的第一第二,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避免站出来引领未来全球化,如果我们引领了未来的全球化这也是我们的顺风车,你必须判断好这个时机能够搭上这个顺风车。
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人说未来可能有一个叫热力全球化为引爆点全球化新的机遇,含义是什么?就是全球气候变化这件事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达成了共识,最初也是在中国、美国这两个最大的排放国,最大的经济体之间达成了共识,推动了巴黎协定的签定。但是美国特朗普上台或许失言,但是中国一定会推出,我们对国际的承诺,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殊的自我需求。因此中国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引领一个全球化新的高潮的起跑点。
同时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增大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比如:±一带一路¡±.大家看¡±一带一路¡±里头有很多共赢、共享,诸如这样的表述其实都是针对着传统全球化的一些弊端。因此正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全球化的弊端,才导致政治上的极端化,因此有削弱全球化的一个趋势。我们¡±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对全球化的修正,或许他应该也是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所以各位应该在做出这种大的形势,国际国内形势判断的同时,争取搭上改革开放新的红利的顺风车,更好的实现创业创新,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题目为编者加)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