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财经观察 > 正文

小微企业融资难,银行惜贷是罪魁祸首吗?

来源: 中新经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作者 李庚南

近日,一起由高利贷纠纷引发的案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不少人士认为,背后折射出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之梗,也是银行屡屡“躺枪”之处。不可否认,近年来这一状况正在不断改善,银行业围绕小微金融服务的模式、机制和产品创新不断深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也逐年攀升。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2月末,我国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84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分别高出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高7.2个和9.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2.1%。

不可否认,银行之所以总是躺枪,必有其内在的原因。与日益变化的经济形势对金融的需求相比,传统银行在信贷经营理念、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无疑尚存在种种的不适应性。特别是不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客观上会形成对基层经营行及客户经理的“负向激励”,导致一些风险被人为放大 以至于长期以来“惜贷”的质疑声与银行如影随形。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俗套”: 但凡谈及企业融资困难言必谈银行“惜贷”。在这方面,笔者认为至少有几点认识需要澄清:

其一,不应将所有的融资问题都归结为银行信贷问题。

按照企业融资理论,企业融资应该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包括内源性融资(即内部积累)、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而且,从融资成本高低看,理论上应该是:内源性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因此,企业在融资渠道选择上的优先排序应该是先内源性融资,后间接融资,再直接融资。

现实情况是,不完善的市场扭曲了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认知,直接融资(股票、债券等)被视为最“便宜”的融资方式(因为股市分红机制的缺陷),进而扭曲了企业在融资渠道上的合理安排:能上市的争取上市,不能上市的则依赖于银行等间接融资渠道。我们在谈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时候,往往更多地强调要从间接融资拓宽到直接融资,却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积累。

这种融资理念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实体企业的杠杆率过高,过度融资、过度对外担保,由于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偿债压力大,企业资金链特别脆弱。

其二,不是所有的企业银行都必须支持。

什么样的企业银行应该支持,什么样的企业银行不能、也不应该支持,这既是银行需坚守的风险底线,也是社会各界应该建立的共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性地看待企业融资难问题,并寻求有效的缓解之道。至少有三类企业是银行不应该支持的:

一是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受到政策调控的企业。银行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提供信贷资金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有保有压,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更有效、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持续发展的方面。因此,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银行筛选企业客户的基本门槛。

二是不诚信企业。信用是信贷之本。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逃废银行债务,那么从理论上它已丧失了获得信用支持的资格。对于这一类企业的融资需求,银行无论是从自身风险的防范,还是从维护社会诚信的角度,都应理直气壮地拒绝,而且这种拒绝还应成为同业间的共同行动。唯有如此,才能使“逃废债”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戒,还金融一片晴朗的天空。

三是“僵尸类”企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贷款作为稀缺资源只有被配置到经营水平高、效益好的企业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不仅要追求自身效益,而且还要讲究社会效益,要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具有一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是企业还款能力的基础,也是银行信贷决策的前提。如果贷款给效益不好的企业,结果企业无力还款,贷款沉淀,只会导致资源配置无效;如果一家企业属“僵尸类”企业,根本没有盈利能力甚至长期亏损,银行自然也没有支持它的理由。

其三,不是所有的贷款需求银行都必须满足。

从审慎的角度出发,银行除了要把好客户准入关,对客户具体的贷款需求同样需要严格审核,包括贷款额度的确定、贷款用途的审查,并非企业提出的任何贷款需求银行都必须满足。确定合理的贷款用途、适度的贷款额度既是银行信贷资金顺利归流的基础,也是信贷风险管理的要点,实际上也是对企业的一种保护。而放松对企业贷款用途的审查、过度授信,往往会助长企业“有钱就任性”,激发企业盲目投资、盲目扩张的欲望,最终带给银行一摊坏账。

诚然,资金是企业存续发展的“血液”,但“血液”出现问题反映的一定是企业肌体器官某方面出现了“病灶”。应通过“验血”寻找“病灶”,而不是把“病灶”的出现归咎于“血液”异常,这是基本的医理,也是我们剖析企业经营的困难与失败应遵循的基本逻辑。

因此,对企业而言,关键是要努力改善管理、提升盈利能力、增强还款能力,以此来提高自身资信条件。同时,要客观看待自身信用资质与银行信贷管理要求的差距,认识到银行在贷款投放上实行严格的风险控制,客观上也为企业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一道风险屏障。对银行而言,则应正视“惜贷”问题,切实从体制机制上梳理服务小微企业的短板,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机制,找到兼顾自身风险与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的平衡点。而归根结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自身积累能力,才是破解融资难的根本。(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李庚南,高级经济师,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监部门人士。近年来专注于普惠金融等问题研究,先后发表近百篇文章。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