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1日消息(记者王楷)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毕业季,和忙于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不同,有这样一群“待机族”。毕业之后,他们给自己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时间,选择游学、做义工、实习,或者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这样的做法被称为“慢就业”。近两年,大学生“慢就业”渐渐成为一种常态。
记者发现,当“90后”甚至是“95后”高校毕业生成为求职季的主力军时,这样的“慢就业”概念正在逐渐被接受和实践,“慢就业”成为一种新的“冷思考”。
对山东交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的老师而言,今年学生的就业让他们有些着急。今年是第二届毕业生,共有187个学生,按去年的情况,这时候学生该签约的差不多都签约了,但今年学生签约率却只有一半左右。“不愁学生没单位要,愁的是有单位要,但学生不着急。”一位学院负责人介绍,9月,有一家铁路建设方面的国企到学校招聘学生,专门打电话希望老师发动学生去应聘,但前去应聘的学生还是不多。一方面不少学生一直在等待考公务员、考研、考事业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等待和观望。这位负责人介绍,不少学生的心态是没有理想的单位就等等看。
齐鲁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泽东说,对于大学生们而言,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就业不难择业难。
一项针对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本科毕业生中,有1.6%选择“不求学不求职”,处于“未就业”状态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也有3.1%选择成为“待机族”。
浙江理工大学讲师闫肃告诉记者,年轻人之所以给社会造成“慢就业”的印象,是因为很多在老一辈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实上却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新渠道。开淘宝店铺、做代购、当主播……这样没有固定收入的职位,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些工作能够让一些学生自食其力,但是给人造成的主观印象就是学生没有就业。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