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推广农村清洁取暖,半数农户不烧煤,杂草成了抢手货
生物质取暖试验,试出了什么
在“煤改气”“煤改电”唱主角的农村清洁取暖大潮中,阳信县2017年开始探索农村生物质清洁取暖之路。今年,阳信又新推广了生物质炉具20672户,使用生物质取暖的农户达到近4.7万户。加上2017年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的1.3万户,阳信半数农户今冬取暖不烧煤。3年的探索,阳信试出了哪些经验,还面临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在阳信进行了调查。
三种方式都试了
推着“户炉”不弃“锅炉”
10月17日,位于阳信经济开发区的阳信县利民生物质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利民公司”)一派忙碌。小山般的柴火堆旁机器轰鸣,干树枝、废木头被粉碎、烘干后挤压成型,做成烟头般粗细、大小的生物质颗粒。厂院里小货车进进出出,忙着送货下乡。
金阳街道范家村村委会主任高丙海等3人到利民公司“看料”、试烧。高丙海说,范家村是去年换的生物质炉具。“炉子好烧,干净、暖和,还省钱。”他说,村民今年早早交齐了料钱,试烧没问题,就把料分下去。
高丙海说,炉具政府补贴2000元,一般炉子不用花钱。颗粒政府一吨补贴600元,一户一冬限2吨;村民一吨出500元。去年,全村80多户人家,没有烧超过2吨的,一冬1000元够烧了。
河流镇红庙村正在家家户户装炉子。45岁的村民刘建坡带记者来到他父母家。带料箱、带电泵的水暖炉装在堂屋里,堂屋、卧室各装了1组暖气片。刘建坡说,炉子选的“基本款”,2400元,政府补贴2000元。装暖气花了1600元,政府补贴400元。这下2个房间都暖和了。他说,以往烧煤需要1600元-1700元。
利民公司总经理于淼波介绍,像高家、刘家这样用“生物质燃料+专用炉具”的“分散式”生物质取暖,阳信县2017年改造了1000多户,2018年推广18771户,今年推广了20672户。与往年多用“干烧炉”不同,今年70%以上农户装的是刘家这样带暖气片的“水暖炉”。
在河流镇张古风村,主街上的锅炉房和架在半空的黑色暖气管子格外显眼。70岁村民黄玉芝的“一面青”土房里,卧室装了1组暖气片,堂屋装了2组。她说,去年通了暖气,屋里夜里也有19℃,土炕没点过,苫被子收起来了,在家穿毛衣就行。暖气费第1组交600元,第2组以上每组加200元,她交1000元。而以前烧煤,一冬要烧1500元。
像张古风村这种用“生物质燃料+锅炉机组”的“分布式”生物质供热,在阳信有23个村、3550户。
还有一种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位于温店镇的金缘生物热电有限公司,用生产糠醛和木糖的玉米芯残渣发电,去年新上了一台锅炉,有了余力,向温店镇的14个村、2713户农家供暖。
算经济账,烧锅炉似乎“不合算”。河流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古风村的锅炉房,2台锅炉(非极寒天气一用一备)投资105万元,管网投资300多万元,供着2个村、300多户人家。去年一冬,连工带料加锅炉折旧,运行成本约100万元。而暖气费收入不到40万元,政府补贴(每户按2吨颗粒,补贴1200元)30多万元,运行资金缺口约1/3。“主要是烧得不专业、管理粗放。不管天冷天热,不停地烧,存在浪费。”上述工作人员分析。
据了解,这种支大于收的情况在“分布式”供暖的23个村中普遍存在。眼下,利民公司正按县里安排,对23个村的分布式锅炉及管网、金缘公司供热管网进行收购、接管,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力争保本。
今年阳信新推广的20672户,全部推的是“分散式”。阳信县生物质清洁取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志鹏说,这并不等于放弃推广“分布式”。锅炉排放更可控,而且调研发现,农民对集中供热非常期盼。他说,阳信正在与专家论证“生物质裂解技术”,利用锅炉闲时生产生物质炭,增收补支。这条路若能走通,“分布式”该推还要推。
收储体系见雏形
多设网点遇到用地难
10月26日,阳信县洋湖乡叶家村村民叶新军带着7位乡亲,到勃李村北四五公里的生产路边,用镰刀割杂草。“再不割就‘抢不着’了,公路边的都被割净了。”他说。
这天,8人割了2吨杂草,叶新军拉到洋湖乡乡政府驻地的滨州中佳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吨卖300元。该公司就近回收秸秆、树枝、杂草等做成颗粒,给附近1.6万农户供料。
中佳岳美公司经理钱奇说,在乡政府帮助下,洋湖乡的9个管区都建立了秸秆临时回收存放点、收储运队伍。今年7月公司投产,至今回收了1.6万吨麦秸、2万吨玉米秸秆、8000吨树枝和废旧木头,今冬保供应没问题。
像洋湖乡的“秸秆产业链”一样,在阳信的金阳万亩梨园、水落坡镇古典家具聚集区、城区拆迁片区,树枝、锯末、刨花、拆迁下来的废旧门窗,都成了抢手货。傅志鹏说,这样一举三得:农民增收入、消灭了柴草堆、没人烧荒了。
收储也“试”出了一定的问题。一是农时不等人,机械不够,秸秆回收不上来。阳信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全程托管了3万亩耕地,自有3台“一体机”,今年收秋又从淄博调来十七八台搂草机、打捆机,最终只收了1.4万亩秸秆送去做颗粒。
再就是加工点用地难找。傅志鹏说,要实现农林牧废弃物“就近回收、就近加工、就近使用”,现有5个生物质燃料加工厂还不够,明年打算在东、西部再建2个。但加工颗粒要有原料堆场,每个厂至少需要30亩地,土地供应成了难题。他建议,对这类项目参照设施农业项目进行管理,允许占用农业设施用地进行建设,降低土地门槛。
标准欠缺成瓶颈
扔掉“补贴拐棍”靠产业化
“煤改气”“煤改电”,阳信县2017年也实施了1.3万户,同很多地方一样,出现了气源不足、百姓不舍得用等问题。傅志鹏介绍,他们以4间、120平方米农房测算,生物质取暖比“煤改气”“煤改电”改造成本分别低38%、3.2%,使用成本分别低52%、51%。
便宜是便宜了,但分散式生物质取暖到底是不是清洁的?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关乎阳信试验的政策大环境。
10月16日在阳信召开的“2019生物质清洁取暖及产业化发展(阳信)峰会”上,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农村清洁取暖专家委员会主任郝芳洲公布了一组数据。该委员会日前在山西应县、山东阳信县、惠民县,采用阳信生产的木质颗粒,适配主流品牌生物质炉具进行了大规模集中测试。数据显示,烟尘中颗粒物20-4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未检出,氮氧化物169-200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0.04%-0.17%,烟气黑度小于1级。这一排放符合国标《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氮氧化物排放超出行业标准《生物质炊事采暖炉具通用技术条件》150毫克/立方米的限值。
郝芳洲说,一方面,炉具企业要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对现行标准参照天然气来要求生物质、现行的烟尘排放浓度折算方法,业内一直有争议。目前协会已启动了炉具排放标准的修订工作。
今年,阳信试验已开展到第3年。虽然补贴政策是延续还是调整并无定论,一旦补贴退出,现定价1100元/吨的生物质颗粒,百姓能否烧得起?也是现实问题。
眼下,利民公司统一负责县域内5个颗粒厂的对农销售。于淼波表示,将来,一是尽量用充足资金对原料“逢低买入”;二是多设收储加工网点,缩短运距,压缩成本有空间。
傅志鹏说,利民公司做出标准之后,阳信打算将颗粒生产、销售市场放开。
阳信以肉牛养殖为主业的鸿安集团,已建成一条用牛粪生产生物质颗粒的生产线。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牛粪颗粒热值低于木质颗粒,但原料便宜,牛粪颗粒成本510元/吨,售价600元/吨。他们规划明年底2处加工点达产,年产颗粒35.5万吨。
吉林宏日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浩建议“以工带农”。他说,化工是阳信的第一大产业,用热需求大,而生物质供热比烧天然气便宜30%-50%,以大而稳定的工业用热市场带起产业链,让农民卖秸秆能稳定挣钱,烧颗粒就不愁了。
傅志鹏说,阳信计划拉长产业链,“以工补农”。阳信不甘于光当“用户”,准备在县财金集团旗下成立企业,择优与炉具、锅炉厂家合作,将其落在本地制造。向前延伸,还准备与扶贫结合,利用盐碱地试种芦竹等“能源草”,形成“种养收储加”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用国企挣到的钱贴补农村取暖支出。这样既能摆脱对“补贴拐棍”的依赖,还有望培育出一个绿色的朝阳产业。记者 杨学莹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