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自主招生十年之痒 被指延缓教改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走过10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正迎来一波社会各界质疑的寒流,“小高考”、“增加家长和 学 校 的 负担”、“掐尖”等各种非议不断。众口铄金,它最大的麻烦还不局限于此,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其延缓了教改的步伐,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愿景化为泡影。

或许,目前的自主招生只处于投石问路阶段,在全社会对高考近乎炽热的关注下,人才评价标准缺乏,共识难以凝聚,碎步改革的逻辑是,公众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是否会被拉断?

“联盟”有意撞车?

2月11日,天气分外寒冷。一大早,北京中关村中学门口,一群群的中年人在警界线外翘首以盼。他们中的不少人来自河北廊坊、唐山等地。这里是高校自主招生“北约”考点。

早在数天前,这一带的经济型酒店就一房难求,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休息环境,还把休息地选在了附近价格不菲的某酒店,这所酒店号称是亚洲最大的花园式酒店。

“一年就这一两次,放点血也值得,只要孩子能考个好成绩。”这些远道而来的家长持这样的心态。而学生们则抱着多一次练兵的机会。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已经成为考试前学生们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在一些“巨无霸”优势高中,几乎整班整班的学生参与了这场考试。从它牵动的社会资源和影响来看,称之为“小高考”一点也不为过。

今年的自主招生还未开考,家长们议论纷纷,原因在于“北约”和“华约”开考定在了同一时间。虽然省去了孩子们考完一场奔赴另一场的奔波之苦,大多数家长还是惋惜孩子们失去了一次选择机会。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解释说,两大联盟之所以不错开考试时间,一是不希望考生连续赶考,增加压力;其次,往年有考生同时被两大联盟学校录取,最终也只能选择其一,造成招生资源的浪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前让考生做出部分选择。

对于这种“被选择”,一些考生家长和学者并不买账。“这种‘撞车’是有意为之,就是要让你没选择。”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海兵对记者说。在许多教育界人士看来,眼下的这场“自主招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化为名校赤裸裸地生源争夺战。“自主招生应该体现为学生和高校有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比如一个学生会收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现在更多的是名校提前敲定尖子生。”石家庄某中学的王副校长说。

“那些被高校自主招生预先‘虚拟录取’的学生,大多本就能考取那些学校。坦率说,这种所谓的高校自主招生,就是演绎生源大战。随着参与自主招生高校的日益增多,这生源大战必将越演越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控江中学校长张群援引例子对本报记者说,某市高中毕业生在减少的情况下,参与自主招生的学生却莫名比往年增加了40%,其中的奥妙不难探究。

自主招生积弊

中国的高校自主招生发端于2003年。彼时,学子们深受一考定终身之苦,这项改革被各方抱有重大期望,被认为是恢复高考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改革之一。

高校自主招生设计的初衷是在普通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和渠道,体现高考多样标准的评价取向。10年之间,改革的光环渐次褪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主招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入偏门。

“被高校自主招生预先录取的学生还得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这般所谓的‘自主招生’缺乏对教育的理解,缺少自身的教育价值取向,除了折腾添乱,根本无助于教育改革,也无法引领教育改革的方向。”张群坦言。

他认为,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给高中阶段的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增添了诸多麻烦和不小压力: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日益提前,迫使高中阶段学校教学进度不断加速,三年的学业两年完成,学生学习压力怎能不重?高校自主招生常出现偏题、怪题,学科难度大幅提升,迫使高中阶段学校不断提高教学难度,让本来就承受巨大学习压力的学生雪上加霜,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美好愿望终成南柯一梦,教育改革成为纸上谈兵。

紧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节奏,学生们忙于东奔西跑,到处应试;学校忙于证明盖章,甚至为学生应试加班加点;学生家长也没闲着,忙于四处打听,研究其中的“奥妙”或“机遇”;社会力量办学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在上海已经出现了每节课200余元的培训班。

高校也并没有成为赢家,自主招生给它们增添了许多成本,除了走南闯北四处宣传,还得自主命题和考试阅卷,组织大批专家面试。其中的“A档”、“B档”、“C档”或“直通车”、“虚拟录取”、“线内加分”等诸多花样让他们忙得晕头转向,其结果只是增加了高考的次数,目的是招揽生源。

长期以来,自主招生为人们所诟病的另一大原因是它的“城市化”倾向,没有体现阳光普照。其命题中包含众多城市生活内容,农村学子参与度较低。近几年来,一些高校有意放下身段接纳农村孩子,但农村孩子参与自主招生的比例仍然偏低。

“关键原因还是高校对教育理解的偏差,高校没有自己强势的学科,对学生的遴选也不是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还是考分数。”张群说,高校和这种分数导向偏差也导致了基础教育千人一面的状况,学生个性被压抑,不管喜不喜欢都被“按着牛头吃草”。

为改变这种状况,张群建议,高等院校自主招生的时间可在有关招生部门划定各校录取分数线之后进行,根据既定方案按照一定比例在低于本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中进行甄别挑选。而这似乎不合各大高校本意。

10年之后,千呼万唤的自主招生改革又陷入了存废之争。一些教育学者主张完善联考,在选拔方式、择优手段和最终标准上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另一部分学者则质疑目前这种“小高考”存在的意义,到底是选拔高分生还是照顾偏才?如果为了1%都不到的偏才,根本没必要劳师动众。

改革背后脆弱的心弦

“自主招生,是谁的自主?”在顾海兵教授看来,目前我国尚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概念,无论是“北约”,还是“华约”,亦或是“卓越联盟”,目前试行的自主招生只是给学生们增加了一个提升分值的机会。

正是因为高校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办学自主,衍生了目前自主招生领域的各种分歧,人们甚至质疑这种改革影响部分人群的公平和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最近很热闹,一位名叫钟道然大三学生出了一本书《我不原谅》,深深触动了顾海兵。这位90后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和同龄人“悲催”的学生生活,直陈中国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诸如填鸭式灌输、盲从权威,抹平学生个性,扼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称中国教育把潜在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培养成了“工具”。“教育是让人成为他应当成为的人。教育应该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干的事,然后帮他朝那个方向前进。”钟道然在书中说。“现在高校很大一个问题是学校选不到合适的人来学习本专业,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比如人民大学,学理科的人大都是‘拉郎配’,选的是‘牛’,而不是本专业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顾海兵说,高校自主招生体现的是学校的自主权,教师的自主权,目前我国140多万名高校教师,他们对自主招生的参与度太低。

中国的高校名义上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实际上还存留着诸多计划体制烙印。“学生参与了自主招生考试仍要参加高考,各地还有教育考试院,从本质上讲,我国的高校招生还带有审批性质,而不是像给企业自主经营权一样,企业具有原材料采购的自主权。政府不应该过多地介入高校的过程管理,把选人决策权还给高校,将精力放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检测等方面。”顾海兵指出。

将招生自主权完全交给高校,一直是高教界的呼吁,却绕不开公众对公正持续地担忧。人们担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色彩浓厚的传统社会里,转向过大乃至废除高考,将引发各种违规、舞弊、暗箱操作,从而腐蚀公平,“分数仍是现阶段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一些论者回应。“这是一种有罪推定,谁说高校自主就一定引发腐败呢?”顾海兵说,改革的过程中的确伴生着这样一些现象,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只有学校选拔到合适的人才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契合,高校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

以考分为评价标准的招考机制转变到何种程度,其中的度难以把握,偏左或偏右都会引发家长漫天的口水战。高校自主招生在制度设计方面面临着重重压力。

事实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分数亦是如此。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如果实行全国统一的分数线,对落后地区的孩子也显失公平。目前我国的人才评价标准尚有许多空白地带,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亦相当脆弱。

一些教育学者建议,应引入社会专业机构组织评价考试,类似于国外的雅思、托福等,高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体系选拔学生,学生也可以申请多所大学。“从长远看,招生改革需给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顾海兵说。但眼前的改革进行到何种程度,仍让制度设计者拿捏不定。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是,中国人对高考的关注度太高了。无论是对自主招生的批评,还是对高校完全自主的担忧,改革始终没有获得相对宽松从容的环境。

本报记者王小波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