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专家论道 > 正文

当前结构调整的动力和方向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韩文秀

编者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为国际大趋势。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理解未来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方向和内在要求?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以本文予以解读。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使13亿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为世界各国创造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也面临不少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

当前,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当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

二是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

三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明显上升。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较大,2011年GDP达到47万亿元以上,按美元折算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更有物质基础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是东部沿海地区遇到发展起来之后的增长困惑和转型压力。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地区经济呈现不平衡增长格局,全国经济活动持续向东部地区集中,东部地区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近年来,由于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过去那种以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以低工资、低成本、低价格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说没有转型就难以发展,不加快转型就难以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许多地方推动科学发展的普遍共识,成为许多企业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五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多重压力上升。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而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出现根本性变化,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会增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将持续存在,且有增无减。这在客观上会促使我们加快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努力在为应对国际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一方面是确保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的压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居世界前列,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我们务必在“节流”和“开源”方面下更大功夫,取得更大成效。要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这必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提高先进生产力比重。要加强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努力攻克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开发难关,保证国内能源自给率处于合理、安全范围。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