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还在多数人的预期之内,那么央行同时宣布将贷款利率的下限扩至0.8倍、存款利率的上限扩至1.1倍,则出乎多数人的预料,此举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央行在此次利率调整政策中,允许存款利率上限突破基准利率,可谓意义重大。从理论上说,贷款利率的下调、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放松,将导致息差缩窄,不仅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且有利于推动银行变得更加市场化,并深化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不推动当前金融市场的结构改革,仅仅放开利率,恐怕难以达到缓解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只有通过结构改革逐渐使国有银行行为市场化、国有企业行为市场化,放开利率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
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业在信贷大幅扩张的刺激下,出现“悬空式”发展现象。特别是2008年之后,虽然我国实体经济由于要素成本上升、出口导向模式受阻呈现增速放缓趋势,但我国银行业却保持盈利高速增长,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形成明显反差。
工业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业企业与银行业近些年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有助于对此有更清晰的认识。2006年至2010年,银行企业年均利润增长率为31.12%,我国上市银行的营业利润率在2008年以后达到40%以上,2010年主要上市银行营业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的近一半。与此同时,工业企业营业利润率呈现明显下降的态势。2005年工业企业营业利润率曾最高达到10.3%,2008年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仅为5.8%,之后略有上升,但基本在7.5%左右徘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率仅为上市银行营业利润率的1/6,2011以来这一趋势仍在继续。
过去的八年间,我国39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企业利润仅增长了3.8倍,上市银行业净利润增长26.9倍。相比之下,银行业利润占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增加6倍。2003年银行业的净利润仅为工业企业利润的4%,201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3%,2011年则为30%。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前三个季度,人均净利润约为3万元。
保护性利差在给银行体系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却增大了工业企业的运行成本。研究表明,工业企业息税前利润中的15.49%被财务费用侵蚀,以25%的企业所得税计算,企业的利息和所得税负担已达息税前利润的40%,过高的利息成本侵蚀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可以说,这些年我国银行业依托行业垄断和利差政策赚取了大量利润,也说明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脱节日益严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我国的实体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善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如果只是放开利率进行单兵突进,而不改善银行业市场竞争、监管和治理机制的问题。那么,在国有银行的强势面前,实体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恐怕难以改善。
目前,市场集中度过高是我国银行体系的典型现象。从表1中可以看出,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银行占据16家上市银行总资产的70.1%,总市值的73.3%,总收入的69.1%,净利润总额的73.7%。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有绝大部分存款、贷款资源的情况下,即使放开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仍然会倾向于以下企业:一是高利润的垄断行业,如2010年交通银行对石油化工业和房地产业的贷款占比分别为4.18%和6.39%;二是有政府信用担保的行业,如2010年建设银行的第一大客户为铁路运输业,贷款额为211亿元;三是大型企业,因为大型企业有足额抵押品,而银行具有跨期替代功能,这些抵押品可以寻求最好的时机卖出。因此,即使在央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银行对上述三类企业的贷款利率仍然下浮。
仅仅放开利率,而不推动银行市场竞争格局的改革。可以预料,对我国大型企业可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但仍会对中小企业产生结构性的扭曲效应。一方面,在同样的资金需求刚性条件下,大型企业的资金占用必然要求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以价补量。另一方面,由于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到限制,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必然从货币市场拆入资金。这时国有银行却可以通过市场实力抬高价格,而这部分的资金成本也被转嫁到中小银行的中小型企业客户身上。
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因此,利率市场化绝不是“存款利率的浮动和减小利差”这些形式上的标志。利率市场化不但是利率的放开过程,同时也是市场竞争的问题,即市场透明度、监管和治理机制日益完善的问题。只有在金融机构本身已经独立自主经营、拥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利率放开才可以达到利率市场化的目的。因此,应提供一种竞争机制,让资金的供应者之间、需求者之间、资金的供求双方均展开充分竞争,这样才能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过高的情况下,关键要大力减少政府对要素的控制范围和程度。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必须推进一系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推进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等。只有切实打破垄断,合理增加信贷供给方,创造有序、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达到资金供需平衡,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 刘春长
责任编辑:王雪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