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6日专电(记者 南婷 张舵)记者26日从清科研究中心获悉,目前我国服装行业的经营模式正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移,过快的品牌扩张等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逐渐暴露,高库存现象在诸多企业中凸显出来,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甚至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王艺璇指出,尽管过去粗放式生产为我国服装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资本,但却造成了需求放大、产品品类细分欠缺、品牌定位不清晰等诸多问题。“目前,高库存现象已经在不同服装领域表露出来,李宁、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的高库存现象尤为突出。”
据介绍,从2011年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来看,李宁的存货总额达11.3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5.5%;美特斯邦威存货约25.5亿元,占总资产的29.8%;海澜之家存货总额约38.6亿元,占总资产的56.82%。不仅如此,七匹狼、九牧王、森马等品牌的存货数量也居高不下。
王艺璇说,目前已有部分服装企业采取控制需求的准确性、多渠道处理剩余存货等措施遏制高库存现象的持续发生,如2012年李宁公布的第四季度订货会数据显示,订单金额及订货量均有20%的下降幅度;美特斯邦威从2011年开始着手折扣店的开设及网络销售的推广。“这些措施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却并不是长久的发展之策。”
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我国服装企业在销售渠道中普遍运用“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分销模式,代理商往往订购较多的商品以备断货,品牌商也储存较多的商品以备补货,这种双方面需求扩大的“假象”最终给库存造成了压力。此外,供应链环节缺少信息化建设,使得供应链环节的资源共享及反应速度远远不足。分析师建议企业构建先进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如EPR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信息整合。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可考虑自建软件研发部门来提高信息化进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