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案例剖析 > 正文

资产重估深处的思考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有没有一种情况,你拥有了财富,却失去了未来?拥有了资产,但要长期还债?

你大概会想到日本。以上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裂为分界,之前财富暴涨,之后长期失落;之前负债买资产乐见其升,之后资产大缩水慢慢还债。

不妨把财富的生成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重估型,一类是价值创造型。

前一种,比如同样的土地、矿产、房屋、股权、艺术品,因为预期改变和交易驱动,在不同时间,价格可能相差几倍乃至几十倍,这就产生了财富。典型的例子是农村土地,廉价征收,转为房地产商用,一夜价格暴涨。嗅觉灵敏和关系灵通的人囤几块地捂着,过不了几年就财气冲天。

后一种财富创造,要靠发明创新,新商业模式,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利润增加。

想到这个问题,源自和一些做PE(私募股权投资)的人的交流,他们举出许多例子说明,做实体经济和做房地产相比利润何其薄。杭州一家民企,做制造业,一年利润10亿,很好了,但民企老板的同学做房地产,一两年卖了70万平方米,单价3万元以上,200多亿销售额,利润远远超过他。他做了一辈子,同学只做了几年。

从征地到卖房,这个链条上的丰厚财富,相当程度上是“资产重估”带来的,而财富的分配则是畸形的。最后一棒是消费者,他们要用很长时间还贷。

一位刚去过以色列和日本的PE老总说,投了那么多中国企业,坦率说,真有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的,几乎没有。而看以色列和日本的企业,大多数都会有一些专利、诀窍和属于自己的东西。

不是说房地产不重要,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和家庭资产中重要到这种程度,显然已经畸形化,而且抑制了那些“价值创造型”的路径。资产重估过程通常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这一历史经验在中国也异常明显。既然“重估”和“放水”能创造财富,有门道的人通过“资产重估”就成为巨富,还有多少企业家能安心寂寞搞研发创新呢?

目前无疑是左右为难的时刻。好在资产重估的泡沫在中国没有“估”到最大。很多房地产商讨厌政府的调控,也能挑出调控的不少毛病,但无论如何,中国“阻断”了对资产泡沫的继续依赖,再困难也是幸运,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