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外媒称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困境 已成经济软肋

来源: 环球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夸大企业成本压力 渲染产能过剩危害

近日,福布斯中文网刊发专栏文章,称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着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两重困境,制造业泡沫的迅速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对此,有专家对本报表示,这一论调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中国制造业的投资环境优势突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对外资仍具有吸引力,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是结构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市场自身来调节,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大规模外资撤离中国制造业的现象。

不会出现外资“大撤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所有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现实和挑战,不单单是制造业。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劳动人口的素质在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日益专业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对于制造业来说,都是有利条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制造业过去外部需求十分旺盛、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好光景一去不复返了,但目前的情况仍被看好。中国的人口红利在逐渐减小,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必然趋势,然而相对欧美、日本来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仍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对本报记者分析称,这些年我们观察到一些制造业企业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但这并不会对中国制造业构成整体性的威胁。因为越南是小国,人口很少,产业转移只可能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印度人口虽然很多,但劳动者的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的完整性等方面都比中国要差,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

专家表示,尽管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生产成本显著上升,但我国中西部还存在广阔的产业转移的空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外资来华经营的相关政策更加成熟,服务也更加细致,中国的投资经营环境依然很具吸引力。

不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这个说法是老调重弹了。事实上它只是结构性问题,不可能是整体的。”聂辉华指出,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调节下,生产资料的配置会自然趋向于一个较为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些行业因为政策的激励,短时间内投资过多过猛,造成产能过剩,那也只是局部的现象。就整个制造业来说,外部需求会随着欧美经济逐渐复苏而恢复,国内的市场需求潜力也很大,不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在我看来,某些行业呈现产能过剩,反而是好事。”周立说,“这种现象越明显,越能反映问题,让政府和投资者知道,不要再把生产资源集中到这个行业,让市场自己去调节,重新达到平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认为,观察历史上老牌的工业国家就会发现,这些国家制造业的就业占比都超过30%,这样持续50到100年的时间。中国制造业的就业比重目前还没有进入30%的最低基本线,等到进入后,还会有几十年的工业化过程。

靠转型升级破解困局

针对美国等国家近期提出的要让“制造业回归”的声音,聂辉华表示,这里指的主要是高端制造业。制造业回归本土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的利润比较高,他们想把这一部分产业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制造业在全球的分布来看,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这一块主要集中在美日韩等国,中国承接的是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制造业占的比例很小。“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中国现有的这些较低端的制造工厂,不可能大规模撤离,如果说有什么我们应该担心的,那就是怎样设法留住高端制造业。”聂辉华说。

有专家表示,西方媒体夸大外企在华经营压力,渲染产能过剩严重程度,旨在为西方“实业回归”老调造势伴奏。

“从东部到西部的产业转移并不是制造业的终极出路。最要紧的是提高产业附加值,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对本报记者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整体考验,这需要高效的法律、廉洁的政治和透明的市场规则,尽可能地减小交易成本,使生产资料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困局,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李静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