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新24孝引发家庭养老思考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记者刘岚 实习生王亚 刘欣/文

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等机构制定的新“24孝”发布,其中包括常回家看看、教父母上网、带父母看场老电影、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行动标准,标准一出立即引发广泛热议,许多人认为不能用有限的标准把孝行窄化,而许多“421家庭”里的中年人,更觉新标准下的孝行力不从心。

声音

421家庭越来越多

尽孝也觉力不从心

对于新“24孝”,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的小蔡持支持态度,“现在很多人可能由于工作忙、学业紧,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新“24孝”会让更多的人对照标准自我反思,从而指导行动。”

21岁的董伟岩对此却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这个行动标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作为一个道德约束的规定则没有什么必要,“孝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不应靠外力施压。新‘24孝’会让尽孝变得像是例行公事一样,为了孝而孝,这样父母也不会开心。”

35岁的张先生对新“24孝”的要求则觉得很有压力。“为了多挣点钱,6年前我辞去石家庄的工作到北京发展,妻子、女儿和双方老人都在石家庄,平时两周回去一趟,也是来去匆匆。”张先生说,根据新“24孝”的标准要求,必须得有时间,但现在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尤其在“421家庭”中,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和至少一个孩子的家庭压力,他们不得不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拼命奔波,对陪伴老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421家庭”,新“24孝”的标准让儿女们觉得力不从心,对于农村家庭,尤其是留守老人,新标准中的孝行则显得实在奢侈。

“这个标准只能适合城市人,农村人做不到,就是儿女有心陪着去旅个游,父母们也舍不得。”在石家庄打工的赵秀琴祖籍山东,她说,农村很多人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就春节回去几天陪陪老人,给买件新衣服,老人都嫌浪费,更别谈买保险、去旅游了。“孩子们孝顺用不着啥标准,只要一家子和睦,孩子在外边平安健康,别惹事,老人们心里就舒坦。”

探讨

新24孝是良善呼吁

孝行不能被形式化

就新“24孝”,记者采访了北京首个儒家书院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他认为,任何时代孝道都至关重要,新24孝的提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24孝是讲故事,讲道理,而新“24孝”是具体的规则,表达了老人的现实需求,比较清晰,让大家更有可操作性。新“24孝”有对传统的传承,希望体现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有与时俱进的态度,比如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则认为,尽孝应该是内在德行外化的具体行为,而新“24孝”却是把很神圣的道德价值观念降格为世俗化的行为规范。对此杨汝清认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行为是有意义的,过去三世之家,祖辈的地位是最高的,而现在,很多家庭往往孙辈们是第一位的,新“24孝”可以说是一种良善的呼吁,更是推行孝的手段,通过强化大家的意识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孙鸣改也认为,如果大家对尽孝究竟该做些什么感到迷茫或不解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样的行动标准指明方向,新“24孝”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普世性的东西欠缺是新“24孝”的不足”,杨汝清说,就拿教会父母上网这一条,它的适用性就不够宽泛,没有网络的地方怎么办?另外,有些要求也显得教条,比如带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父母的喜好不同,这样的孝行标准就显得刻板。

孙鸣改也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是多元的,同时养老的形式、孝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于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来说,儿女能不啃老;对于农村贫困的老人来说,儿女能让老人吃饱穿暖,这些都是孝的表现,孝的标准绝非单一的。

另外,孙鸣改坦言,新“24孝”更多强调的是“孝”的内容,而“顺”的部分很少。“在中国的文化中‘孝’与‘顺’是相互区别且又不可分割的。孝指的是生活赡养,顺则是精神慰藉。孝要有爱心,而要做到顺就需要有耐心,爱心耐心兼顾才能做到孝顺。确切地讲,新“24孝”仅仅是孝的24种行为表现,我们不能把它作为评价孝子的标准。如果单一地强调孝行标准,那就把孝完全表象化、狭隘化、程式化了,违背了孝的内涵和本质。同样,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要以此为唯一标准,孝行需要传承和示范。父母应该言传身教,让孩子接触更丰富的孝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孝的方式。”

呼吁

养老敬老是全社会的问题

应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在孙鸣改看来,新“24孝”整体来讲很“都市化”,适应社会节奏加快、“421家庭”越来越突出的城市现状。

我省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83.4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3.4%。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10年,包括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成的“421家庭”的“独生父母”在我国至少会达到上千万个,并将成为社会主流。

“421家庭”引发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会越来越凸显。据最近一项京沪穗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家庭要赡养2到3位老人。

在我国,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的养老形式,这源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传统的“孝”文化,但孙鸣改坦言,新“24孝”标准从某个角度可能会被误解为,中国优秀的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没有被很好地继承下来,需要用标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其实并非如此,中国的子女90%以上都是敬老孝老的。不能因为新“24孝”的提出,就把养老矛盾全部归结到子女身上。现在老年人的问题,不只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和破解的问题。

孙鸣改认为,我们目前的养老体系仍显单薄,政府应该制定更好的老年优待政策,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保障,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要加强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建设,对于公共场所、公共机会,有困境的老人应该有优先选择权,比如公办的养老场所,应该优先接收失独老人。

老龄化社会,还应该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老敬老的氛围,应逐步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养老,使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安度晚年,对于给老年人奉献爱心的志愿者,应建立爱心档案,等这些人年老时,也可以要求获得志愿服务,形成爱老敬老的良性循环。另外,应该为老人多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发挥社区老年人互相帮助的优势,让他们通过参与而产生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同时,子女工作压力大、没有闲暇时间,是养老问题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对此,孙鸣改建议,单位应该为员工适当提供赡养老人、陪伴老人的时间,让孝心找到落点。


责任编辑:贺一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