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目前看似的高效是有欺骗性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在评价国企效率问题时开门见山地说,“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低,而且这些年它的效率其实更低了。”
盛洪以高铁建设为例说明:“在研究中我们得出一个判断,当高铁的一条线路每天开出的列车对数高达129对时,高铁的1单位平均成本所创造的效用才能与普通铁路相同;而现在最繁忙的京沪高铁每天最多只开出80~90对列车。反过来说,现在中国的所有高铁线路的建设都是无效率的。这意味着,每建一公里高铁所减少的普通铁路的建设,都会给社会带来净损失。根据相关数据计算,高铁与普通铁路之间资源错置的福利损失每年达533亿元。”
不仅是铁路方面,财政部8月15日发布最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今年1至7月,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32874.4亿元,而同期成本费用总额却高达222694.4亿元,收入和成本几乎持平。而作为衡量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国有企业销售净利率为3.8%,比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3.4%,比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要知道,在今年6月8日央行降息之前,一年期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最高可达3.5%,即使降息之后也有3.25%。也就是说,国企的净资产收益率居然跑不赢银行存款利率,效率如何可见一斑。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微博)的观点与此类似,她认为,国资论者的天然命门是国企的垄断与低效。国企利益就是民众利益是个善意的谎言。到现在为止,国资没有给民众带来廉价的商品,境内普通投资者没有分享到国企的红利。
据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微博)估算,国有土地总价值差不多是50万亿元人民币,央企加上地方国有企业大概有11万多家,资产价值约29万亿。这就是说,除了每年不下5万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国政府坐拥近80万亿元的资产,且后者以每年不低于8%的速度递增;全国的居民资产不过28万亿元。因此叶檀认为,国资坐享了资产增值的溢价,一家千疮百孔的国企,只要在核心区域有一块土地,就能过上滋润的日子,这是另类寄生生活。
抱持此类想法的专家学者并不在少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把国企比作高油耗白牌车,他表示,这些大排量高油耗白牌车在路上跑,从管理学的角度可以说“挺好啊,跑得快”,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发现这会导致整个交通系统更多地偏离最优状态,会导致更多的效率损失和公平损失。
盛洪领衔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的一些相关研究也印证了这个观点,该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中国行政性垄断的原因、行为与破除》报告显示:只要存在制度性进入壁垒,即使其他条件与完全竞争相同,这种行政性垄断在一定的需求条件下同样会形成高价格、低产量以及福利损失-这些经典垄断市场的特征。在制度性进入壁垒下,每个企业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润,却从事了一种无效率的生产。“垄断本身就是低效的,”盛洪补充道。
而对于国企效率问题应包括宏观方面的考量标准(如:对于宏观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等的贡献、履行社会责任更多等)这类观点,盛洪并不赞同:“垄断国企的存在事实上反而让宏观经济变得脆弱。因为垄断本身就意味着拿更多的钱,而没有对应的产品,这正是通货膨胀的特点。”
众多类似的观点不胜枚举,这一切的背后潜伏的是一些共性的东西,盛洪在分析时进行了总结:“在国有企业的名义利润的背后要透支很多的东西:一是利息的优惠,二是地租,三是资源的租金,四是补贴,五是垄断利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