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国产“大片”怎么了?忽视情节内容锻造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自2003年中国电影进行全面的产业化改革以来,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从不到1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31.15亿元,影院数量猛增,观众的观影热情持续高涨,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喜人。然而,在这些成绩背后,却时有业内人士、观众对当前电影过度娱乐化、同质化、商业化等问题的批评,高票房、低口碑,重数量、轻质量,商业有力、艺术乏力……在日前的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电影界专家学者深入把脉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出现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国产“大片”怎么了?

套用视觉盛宴的生产模式,忽视情节内容锻造

近来,国产史诗电影《白鹿原》票房过亿,导演王全安也“成功”跻身中国亿元导演俱乐部。自张艺谋的《英雄》问世以来,中国式大片曾一度与高票房划等号,票房过亿也成为一些导演确立自身成就的商业标杆。然而,近几年,大制作、大投入的商业大片却因内容的空洞、混乱、贫乏,票房回收愈加呈现出低迷态势。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梁振华认为,重视套用制作视觉盛宴的生产模式而忽视影片情节内容的锻造,是中国式大片存在的普遍问题。无论是《孔子》、《赵氏孤儿》,还是《鸿门宴》、《战国》、《白蛇传说》、《画壁》等,无一例外地用精雕细琢的声色光影包裹具有东方民族标签的故事元素,采用深孚票房号召力的各工种演职人员班底以壮大声势,再配套以强大发行体系进行地毯式的宣传营销。诸多元素拼盘组合的创作方式构成了制造中国式大片的核心工艺,机械化的复制拼贴遵循了商业社会的产品运营模式,使得这些电影即使在内容上存在重大缺陷,却依然能在市场上产生票房号召力,这种模式如果重复套用,必然会伤害电影艺术本身。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大片救市”的倾向愈加明显。国产电影的品牌过于依赖少数几部年度大片、期望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导演身上,这种市场生态对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体系内,大片和中小成本电影、商业片和艺术片都可以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实现各自的产业价值、美学价值。

■古装动作片怎么了?

历经类型的闪转腾挪之后盛极而衰,上半年出现“空窗期”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认为,自电影产业化以来,从创作层面看,最大的隐忧莫过于卖座影片样式的单调和匮乏。10年来,古装动作大片一直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但在历经了武侠传奇、历史演义和魔幻玄幻等子类型的闪转腾挪之后,2011年古装大片终于呈现出盛极而衰的颓废迹象,2012年上半年更是出现了半年之久的“空窗期”。古装动作类型的陷落,是中国商业电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的典型例证。

当然,古装动作片不再独揽大局,爱情片、喜剧片渐趋活跃,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电影在创作类型上出现的新趋向引发了不少专家的关注。而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不再满足于对类型本身的期盼,更希望能在电影中找到现实的关照和情感的载体。

■喜剧片怎么了?

批量复制拼贴,无喜剧价值和文化内涵

占据中国内地商业类型片半壁江山的喜剧片,同样出现了模仿、跟风、抄袭现象。《十全九美》、《财神到》、《三笑之才子佳人》、《越光宝盒》、《大笑江湖》、《刀见笑》、《财神客栈》等打着向“无厘头”喜剧电影致敬的旗号,在批量复制拼贴中,消解了原作模本本身的喜剧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寨”、媚俗商品。

梁振华认为,这些依靠肢体搞笑、时髦流行语、古今穿越、低劣模仿和特效等来制造单纯廉价欢愉的电影,就其本身的形式和意义而言,虽然迎合了普通观众释放压力的心理欲求,但是因为电影本身内容的低俗混乱,使得观众在实现压力的宣泄后,并未得到意义的生成和重建。他认为,真正的喜剧应具有现实性和典型性,与具体的地域历史和社会紧密结合。当银幕大量出现雷同桥段和低俗笑料时,只能使这些喜剧类型片陷入兄弟互阋于墙的乱斗,最终两败俱伤。

■都市爱情片怎么了?

依赖豪华与奢侈的堆砌,将时尚理解为炫富

近年来,中国内地出现了多部舶自好莱坞都市爱情电影模式的类型片,像《爱出色》、《单身男女》、《我知女人心》、《亲密敌人》、《我愿意I Do》等,这些电影具有女性视角、加油励志、爱情母题、时尚风范、都市蓝调、团圆结局等丰富而又统一的元素,叙事模式也有诸多统一性。

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认为,这类电影虽然是现实题材,但因只注重商业诉求而轻现实精神和人文考量,多数依赖豪华与奢侈的堆砌,依赖偶像崇拜、时尚崇拜和高端消费崇拜来迎合观众。时尚并不等于奢华,这些影片在关注时尚时表面化、简单化,将时尚理解为炫富,甚至走向极端,使得主题逃逸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些电影大部分主人公被设定为富商、“富二代”、企业CEO、高级白领、娱乐明星等,出入豪华婚礼、豪华别墅、豪华餐厅、豪华游艇等奢华场面和消费场所。影片刻意强调人物挥霍无度的消费行为,放大表现人物消费的奢侈物品,如豪车、豪宅等,展现人物不断变化的华丽时装和前卫造型。如此奢华的“时尚”,是一种远离当下中国社会大众阶层的“时尚”,回避现实社会中的大众民生,没有触及当下社会主流文化和人物心理世界的深处。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在借鉴国外成熟的电影类型时,应充分考虑国外类型元素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对接问题,惟有将中国特色和舶来的类型美学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实现中国类型电影的真正创新。创意缺失,一味抄袭、跟风只能越走越窄,最终折损中国类型电影的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杨佳林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