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朱慧卿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引发了会场内外、举国上下的普遍关注。“美丽中国”,迅速成为“中国热词”。(11月9日《西安晚报》)
这段时间,一句“你幸福吗?”红遍大江南北。幸福成为时髦词,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十八大前,《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文章,一句“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用”,引起强烈反响。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幸福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集中向往。现在“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去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农妇山泉有点田”,这是网上曾经流传的一种生活向往。这句话其实代表着幸福的三个内涵:“农妇”,指有一个快乐的家庭;“山泉”,指有一个美丽的环境;“有点田”,指生活有基本保障。在幸福的精神导向里,必然要有美丽的价值尺度。没有“美丽中国”就不会有“幸福中国”,有了“美丽中国”才会有“幸福中国”。
任何快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然积累一些深层次问题。持续多年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带来了资源的挑战。并不远的记忆里,“天是蓝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河里是有蟹虾的”,张嘴就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曾经的这一切,面临远去、正在远去或者已经远去。如果真有一天,卖空气也能够挣大钱,那绝对是一个悲剧。
汤因比曾提出“挑战-回应”模式,认为现代化既是国家之间竞争的最大挑战,也是国家兴盛的最大机遇,关键是如何应对挑战、从困境中奋起。避免类似“卖空气”的悲剧,回应社会对环境的关切,就必须应对环境挑战,更加重视环境问题,推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双转型”。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以人为本”在一步步深化。“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应然,也是必然。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对人民期待的回应,而且是对经济挑战的应对。一方面,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压力增大。只有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由是而言,建设“美丽中国”,追求美丽与发展共赢,是开启下一段十年“美好时光”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幸福中国”的必由之路。(毛建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