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依次为电视剧《我叫王土地》、《中国地》、《永不磨灭的番号》、《奢香夫人》的剧照。
阅读提要
第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花落各家,有关中国电视剧现状与未来的话题备受关注。如今,电视剧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国观众的首选文化娱乐方式,此届金鹰奖以168部参评作品的空前规模,显示了当下中国电视剧强大的生产力,而在此背后,人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制作与文化品质俱佳的电视剧,能有更多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国门。
迈入“而立之年”,中国电视剧已摘得三个“世界第一”的桂冠:电视剧年产量世界第一、电视剧年播出量世界第一、电视剧观众总量世界第一。
据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统计资料,2007年中国生产电视剧529部14670集,2008年502部14498集,2009年402部12910集,2010年436部14685集,2011年469部14942集。不论是创作热情还是生产规模,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
然而,急遽繁荣背后的另一组数字却不容乐观。根据《收视中国》调查显示,2011年,城市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为166分钟,近10年来首次降至170分钟以下;观众收视量萎缩;一些观众选择远离电视屏幕。“抛弃电视”,成为一家新闻周刊的封面报道。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稳定发展之后,电视剧的生产热情和收视需求首次出现背离。
塑造中国文化品格
168部参评作品背后,蕴含着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强大文化建构力
抛弃还是痴迷?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人会抛弃电视吗?”中国电视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显反问。显然他并不相信这个预言。随着新媒体的突起,传统观看电视的方式会有所动摇,过去人们看电视的“标配”往往是客厅、电视机和沙发,如今电脑或手机已成为电视节目新的收视终端。电视剧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一家人守着一台电视机、共赏一部电视剧,转化为分众状态下的收看模式。
以前不久揭晓的第二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门类为例,本届金鹰奖电视剧评选共收到参评作品168部,是历届评选中数量最多的一届,从中不难看到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规模。
“电视剧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精神艺术化的显性表现。一部电视剧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社会思想的变迁史,它在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中作用巨大。”张显说,“我想未来十年以内,电视剧还是最有影响力的文艺样式之一。”
在张显看来,电视剧在塑造中国文化品格中有三方面的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促进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中国是电视剧受众最多的国家,通过电视剧传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构建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近年热播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老大的幸福》、《幸福来敲门》、《家有儿女》等反映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电视剧都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电视剧作为生产思想与意义的文艺作品,同时传递出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像电视剧《任长霞》、《党员二愣妈》、《戈壁母亲》等,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借由普通的人物形象,积极传达给普通观众,对塑造中国社会的健康心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电视剧是电视节目类型中最早进行制播分离的节目类型,也是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化模式最完整的节目类型。每年10000多集的产量和巨大的交易量激发了电视产业的生机,使得电视剧产业当仁不让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生力军。
30年来,电视剧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中国地》、《北方汉子》、《永不磨灭的番号》、《我叫王土地》、《甄嬛传》,中国电视剧成为反映和观察中国社会、中国生活、中国文化的窗口。“每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电视剧热点,它们强大的文化建构力,靠近触摸中国现实,以‘说书人’的方式缝合着历史。”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说。
“电视剧与传统艺术的区别还在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得更近。”张显相信,“中国人不会抛弃电视。好的电视节目、好的电视剧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就是中国电视发展最深厚、最扎实的基础。”
传播中国国际影响力
“文化折扣”仍是阻碍西方认知中国的最大障碍
中国电视剧迎来了迅猛繁荣的发展势头,在国际文化舞台也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视剧版权已经销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电视剧的播出已经覆盖上百个国家。“这些年来,具有经典意义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国外颇受欢迎,《三国演义》走进了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西游记》走得更远,甚至走进了非洲。”中国电视家协会主席赵化勇说。
然而,基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尽管我们很着急也一直在努力,但是中国电视剧的主要购买方还主要是东南亚和北美的华人电视台,要进入欧美国家的主流电视台仍然困难。”有20年中国电视剧海外推广经历的中国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副总经理程春丽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看来,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面临两大障碍:一是文化障碍,外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否感兴趣;二是语言障碍,是否有人以恰当方式翻译给国外观众。
“电视剧和电影一样,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文化习惯的适应问题。同样一个故事,你这样讲,他不接受,那样讲,他就接受了,事情很简单,道理却不简单。学会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好故事,非常重要。”赵化勇说。
如何讲好故事?中国电视剧应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有关电视剧的论坛上,导演康洪雷发出同样的疑问:我们在流行历史题材电视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桥段,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腰悬三尺宝剑,动辄怒剑出鞘、人头落地。“生命蓦然消失,剧中人却毫无恻隐之心,残暴、复仇、杀戮、权谋,难道这是我们要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吗?难道中国五千年文化就从阴谋中走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读。”
学界有观点认为,“文化折扣”是阻碍西方观众认知中国文化的最大障碍。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浪潮中,中国电视剧产业无论从观念还是产业链来看,还处于相对低端、相对保守的阶段。张显提出,中国电视剧提高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必须在现实题材创作上下功夫。“同样是家庭伦理剧,为什么韩剧就能收到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那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剧中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传统,将民族精神、国家形象最好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这样的展示具有穿透力,也容易打动人心。”他认为,只有做好、做强自己的民族文化,学习和借鉴国际流行手法和表达观念,同时展现人类情感和世界伦理的共性,中国电视剧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程春丽也提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应借鉴日本、韩国等电视剧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韩国电视剧要进入匈牙利、捷克、俄罗斯以及南美一些国家的时候,也遭遇了困难。他们就通过企业做广告的方式,让广告‘带’上电视剧,免费送给这些国家的电视台播放,这样广告做出去了,节目也带出去了,效果非常好。”
电视剧产业需要文化自觉
必须警惕“解构至上”的文化心理和创作倾向
我们不难发现,几乎一夜之间,中国电视剧突然变成了一块完整表达当下社会生活的最大“屏幕”。上海大学教授王晓明就认为,当下的“电视剧热”蕴含着相当复杂的内涵。电视剧承载的无疑就是我们正在行进的生活,是今天中国的聚焦点,各种思想、各种力量、各种视线都聚焦到这里,包括资本、内容、表达和技术。
“我理解,电视剧的内核应当是文化的,它的包装应当是娱乐的,要把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包上一个娱乐的外壳,把它送给观众,这个工作并不简单。”赵化勇说,“我们一年生产1万多集电视剧,能够播出的也就是一半左右。其中大概只有20%是能赚钱的,还有相当数量的电视剧根本就不能播出。很多观众会诧异,为什么电视剧不能播出却还在生产?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总体来看,我们的电视剧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精品力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靠的是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化样式,在这种意义上,我保守地认为,电视剧与文学等门类比较起来,仍相形见绌。”也有学者认为,作为大众文化样式的电视剧,寻求的是一个最大公约数,这意味着相互的制约,也意味着相互的责任,在深刻性、批判性、百姓认同、资本运作之间达成平衡,考验着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和生产者。
“从属性来看,电视剧本身有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我们一直追求的是双结合,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艺术创作和商业效益都是一个电视剧策划时要考虑到的。只顾任何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都会造成电视剧生产的浪费。在此,我们尤其需要警惕‘解构至上’的文化心理和创作倾向。”张显说,“如果电视剧只是普通地表现家长里短,没有更厚重更深刻的表达,很难说它有文化影响。还是那句老话,电视剧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只有多出电视剧精品,才能够使得电视剧文化更‘文化’,才能对社会、对各个阶层的人产生影响,那时,电视剧文化的使命意义就更大。”
责任编辑:杨旭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