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有价
编者按/2012年年底,一部低成本娱乐片以狂欢的形式为文化中国画上了这一年的句号。冯小刚对于一场久远饥荒的沉闷回忆被观众干脆的拒绝——这让一部分文化精英感到绝望:这个国家已经对“宏大”和“深邃”丧失感受力了。2012年中国政府用红头文件规定出文化提升的目标,由此“文化”二字让诸多商家眼前一亮。商业成就文化,还是商业摧折文化?人们看不到立马的答案。在此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一年文化大事件的解读,来呈现国人精神苦旅与人文浮躁的激烈对撞。
自2012年10月11日晚,本年度诺奖发言人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开始,全中国就开足马力抖动起“丰乳肥臀”,不顾“生死疲劳”,上上下下“蛙”鸣一片。而到12月14日莫言荣归北京,这场持续已达两个月的莫言事件仍旧不见止歇,种种争议与赞叹,口水横飞,而因莫言效应牵连的各种市场反应则高烧不退,一路见红。面对这等莫言小说叙事般的荒怪景观,我们不得不慨叹,中国之大,无奇不有。
举国若狂
首先是各种莫言作品大量加印,出版社一周内赶印20万册亦不足应对读者需求;几乎各大书店皆将莫言作品码堆置于显要位置,而不管此前是否耳闻目见;众多读者皆如忠实粉丝般痴痴购买,虽然我很怀疑这种购买是出于阅读的需要还是跟风的需要。
某出版商制作的《莫言全集》共20本,每本平均价格在30元左右,平均起印数达30万册,以此计算,《莫言全集》总起印数将高达600万册,总的理论销售额几达1.8亿元。
而当初张艺谋改编莫言作品而成的电影《红高粱》一事,当此势必成为电影界的良好典范,如今各大电影公司亦闻风而动。据报道,仅仅截至莫言获奖的次日下午两点,19个小时之内,就有至少20家电影公司向拥有莫言作品延伸版权的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询价。这家出版公司甚至打算在移动终端推出莫言官方平台,“比如iPhone或iPad上的莫言官方APP,可以看到莫言最新的消息和动态,还包括一些他作品的试读。”随后,“还将在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上销售莫言的热门作品,售价为实体书的1/3左右,预计为10元”。从出版到版权输出再到网络整合产品营销,一套可见的莫言经济学已然成型。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