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陷入迷途
肖永亮
说起中国动画,大多数人谈起的无非是《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娃》、《阿凡提》、《小蝌蚪找妈妈》等,当年出现过一批经典优美的动画,都富有特定的创作理念,表现人性、真情、大美,展示独特风格韵味,例如水墨动画的《小蝌蚪》和笔触简洁清新的《三个和尚》等,这些作品能够遵循动画艺术规律,充满幽默情趣和艺术夸张。虽然当时并不强调市场因素,但动画创作者保持对观众起码的尊重,艺术上竭尽全力,不马虎不敷衍。如今影视制作经费充足,技术条件显著上升,却没有几部有质量的动画上乘之作出现,做工粗糙、剧情简单、随意抄袭成为屡屡发生的现象,动画产业严重疲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动画的发展,除了看好它广阔的前景,难道不值得进一步反思吗?
上述现象的产生其实并不奇怪。有句名言:一切艺术都是当代的艺术。一语道破了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产生什么样的艺术这一真理。当下人们共同的感受是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急功近利驱使下必然产生做工粗糙、剧情简单、随意抄袭的现象。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人们缺乏核心价值观,缺乏对艺术的坚守和追求。针对动漫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力度其大无比,我们的扶持政策其实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数以百亿计的钱扔进了用分钟数来换取奖助额的杂物搅拌器中,不分良莠只看时长。当然,偌大的一个国家,也不乏真正追求动画艺术水准和质量的人士,可是大多数人水平有限,甚至自以为技术高超,不求创新进取和精益求精。许多经不起观众检验的动画片,原因是主创人员自己都不清楚高水平体现在何处。往往一进入创作,就忘记了坚持艺术高标准,照葫芦画瓢差不多就行,做完了自己都不爱看,怎么让别人叫好?
现在的电影院线也按档期上映了不少新的国产动画电影,但是令人十分满意的高水平国产动画电影还没有出现,特别是和进口的优秀动画一比较就拉开了差距。如同样是讲一个道理,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国外动画好像故事表现都很顺畅,用让人很容易接受的形式讲述下去;而反观国内生产的动画片,表现形式生硬,往往是以喊口号、加字幕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人不太容易接受,甚至反感,不能产生认同和共鸣,既不觉得愉悦也没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更别谈受到教育和启迪。中国动画和国外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是剧本?是技术?还是导演的问题?还是思想层次的问题?恐怕都存在。
首先,这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动画还停留在作画的层面上,过分强调制作环节。动画首先是影片,除了手绘和制作技术,还要懂得制片这个整体概念。一部精良的影片要通过专业的制片流程,来把握每一环节的艺术水准和技术质量,我们的问题在于将制片看得太简单甚至忽略了。如前期剧本环节,一台好戏是要经过多项检测才能确定它到底有无戏剧性,目标群体是否喜欢它,剧情和对白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影心理,画面和语言是否健康,总体是否符合文化价值观?随后在制作环节、后期合成和试映环节同样要层层把关,不断优化。动画是流畅的动作画面,精确把握运动规律是动画流畅的关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许多动画的完成只靠某个人,一人多种职能一肩挑。
对于年轻的受众群体来说,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除了那些经典的国产老动画片,大多是日本、美国的动画片,像《圣斗士》、《机器猫》、《变形金刚》、《蓝精灵》、《米老鼠和唐老鸭》、《狮子王》、《玩具总动员》、《冰河世纪》、《功夫熊猫》等等,有人问为什么这些动画片能风靡全球,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动画艺术同样是传达艺术观念的行为方式,每一部艺术作品的主创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表达的观念是什么,表达的方式是否贴切。动画片能做到风靡全球,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表明这部片子受到普遍认可,其艺术手法得当而感染和打动了观众。什么样的作品能被普遍认可?当然是传播普世价值观的艺术品,有丰富时代气息的作品,有高超艺术表现力的产品。在前期的项目策划阶段,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即使做得再炫的电影,也难以在情感上打动观众,感化受众,给观众带来精神食粮。
动画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要改变格局,改变观念。我国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民众心目中,动画仅限制在青少年群体范围内,甚至片面理解为是少儿的专属,故事情节越走越低幼,制作水平也似乎总处于初级水平。人们发现国外动画面向的人群范围较广,像日本在1971年推出《鲁邦三世》,开始将动画向成人打开,成人可以像看电视剧一样观看动画片而不会觉得剧情幼稚。美国福克斯的电视动画连续剧《辛普森一家》是在黄金档播出数十年的一部成人动画片,迪斯尼的家庭剧场播出的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欣赏的动画片,经常让大人和小孩都看得入迷。《南方公园》也是面向成人的,《海绵宝宝》甚至能征服所有年龄段的观众。每年我们看到很多部引进的动画电影,像美国福克斯出品的《冰河世纪》系列,走进影院被吸引的不仅是小孩,大部分观众还都是成人。这主要与创作定位和传播理念有关,例如迪斯尼的理念是将欢乐带给家庭。还有当我们谈起动画,可圈可点的尽是些进口电影,让我们感觉到国外的动画对中国动画冲击太大。尤其是日本的动漫,像《海贼王》、《火影》、《死神》等动漫,中国影迷基数确实巨大。因此我国出台政策法规,限制动画的引进,来保护国产动画,问题是限制得住吗?限制住了吗?进口片对于我们冲击的确很大,而且是两方面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同时起作用。我们加以限制的同时,限制了负效应也限制了正效应,有可能限制获得了暂时的利益而流下了长久的负面作用。
动画产业发展也带来其他的一些独特的中国现象。我们注意到国外的动画产业链是在品牌形象精心设计、稳步地使动画影片获得观众认可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开发后产品,使衍生产品继续产生更多的利润,也使得品牌维护达到最大化。我们的特色是前产品的盲目开发,动画形象还没有形成品牌,甚至动画还没有着手创意,就在着手所谓全产业链产品,简直是无本之木。还没有动画,更谈不上受众认可,就算计着衍生产品,不知在衍生什么?同样,还没有成型的动画企业,也不见动画人才的集聚,却大兴土木圈地盖房建所谓动漫产业园区。“文化地产”的名目到处出现,其恰当的解释就是借“文化”的名义拿到的“地”产。动漫教育也属于动漫“前产品”的一类,蜂拥而上的动画学历教育造成的就业塌方,急功近利的培训造成的误人子弟和毫无科学论证和完善系统的联合培养“试验班”,将充满美好梦想的学子当成了试验品。大大小小的动漫节让动漫的喧闹声此起彼伏,既可造势又可捧场,还能拿着一沓子签约纸上的数据为产业的虚火添柴。动画产业在中国应当有更美好的前景,如果我们客观地进行反思,客观地稳步发展,中国就有可能变“分钟数”的动画大国为高质量的动画强国。动画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缩影,未来我国的这一支柱产业寄望于内在的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文化报 肖永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