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虽然,“千人计划”已初见成效,“万人计划”开局良好。但顶尖人才不仅是引进的问题,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难。如果边引进边流失,问题仍然严重。
“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6月6日《人民日报》)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然而,即使我们的学校能培养出杰出人才,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大量流失。而且,顶尖人才流失严重并不是新现象,而是早已有之。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中就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下风,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竞争中必然处于下风。数据显示“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说明在这两个领域,我们还没有打赢人才争夺战。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尽管中国顶尖人才流失全球居首,可能与中国人口多、人才基数大有关系,但坦率说,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人才环境还不如很多国家,否则,顶尖人才会流向中国而不是大量流失。简单说,是国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对顶尖人才缺乏吸引力。
比如,留住顶尖人才离不开资金支持。尽管科技部负责人去年表示,中国在科研投入方面,现在已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齐平。然而,有多少科研投入真正用于科研值得反思。有报道曾披露,围绕科研经费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北大教授饶毅也曾公开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
显然,当有限的科研投入进入某些个人腰包,真正用于科研的经费自然减少了,那么,顶尖人才完成及转化自己的科研成果就缺乏经费支持。而且,中国科学界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虚假繁荣,比如,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这些论文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位之后。这种氛围自然影响顶尖人才选择。
再比如,科学顶尖人才比较集中的高校,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制约了顶尖人才自由发挥。中国两大最高荣誉性学术机构——— 科学院和工程院,近年来不断传出负面新闻,院士制度备受质疑。
当顶尖人才遭遇中国式的经费分配体制、学术行政化、学术荣誉评选等问题时,就有可能“另攀高枝”。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力度愈加强化,就会带来人才流失。有学者指出,很多人滞留海外是因为国外的科研等条件更为优越,更容易做出成果。事实的确如此。
除工作环境外,中国顶尖人才流失显然还与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比如,我们的空气质量、水污染、土壤污染、交通状况以及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等,都会影响到顶尖人才对居住地的选择。进而言之,对于顶尖人才流失,我们要全面反思政治、经济、法治、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大环境,尤其是科研环境。
尽管我们出台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等政策规定,但从顶尖人才流失情况来看,政策力度还不够。虽然,“千人计划”已初见成效,“万人计划”开局良好。但顶尖人才不仅是引进的问题,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难。如果边引进边流失,问题仍然严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面对“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这一事实,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尤其需要反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