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 俊
今年年初,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曾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巴西人均国民收入总值达10720美元,与世界银行所界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12276美元相距不远。如果按近年平均经济增速计算,巴西最快到2016年就将告别持续长达40多年的中等收入阶段,成为拉美地区继智利和乌拉圭后的第3个高收入国家。彼时,拉美地区国家渐次迈过中等收入阶段的迹象将出现。
不过,日前发布的《2014年拉美经济展望报告》却给这一进程蒙上了一层阴霾。报告预测,鉴于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2013年和2014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12年的2.9%,并将大幅低于该地区过去十年的平均增长率4.0%。报告认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减速风险,拉美需要在不利环境下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生产力和竞争力。不久前,巴西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至9.5%,一年之内连续5次上调利率。作为拉美地区主要经济大国,巴西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迈出“陷阱”仍存困难。
巴西经济的踯躅不前,与其经济结构问题存在密切关系。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员张勇提出,巴西依然没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延误。巴西的经济结构存在着四个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巴西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一是内需中消费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率偏低。二是外需中过度依赖初级产品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易造成周期性波动。三是忽视农业、透支工业造成产业升级无序,并积累了去工业化风险。四是发展模式转变未能与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就业创造能力降低。他认为,巴西应抓住21世纪初以来的产业政策回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从历史上看,上世纪40年代开始,拉美国家普遍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巴西等拉美主要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过,这种以“举债”为动力、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很快走到尽头。到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内需市场逐渐饱和、国际融资变得困难,债务危机便成为拉美国家面临的严峻考验。巴西长期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及时转型,从而延误了历史时机。再看社会财富分配。20世纪70年代巴西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社会分配“重增长、轻分配”,不平等现象逐步恶化,到20世纪90年代初收入不公格局一度达到顶峰。此后,巴西调整转移支付政策,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加大投入,2000年至2009年,社会支出占GDP比重上升了5.9个百分点。这才迎来走出“陷阱”的曙光。不过数据显示,2012年巴西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处于0.52的高位。
对于巴西长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国内学界认为对我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社科院拉美所今年的专题报告就指出,巴西的经历在多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借鉴意义。首先,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可在一段时期内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可能在某个时点上突然导致经济陷入衰退,其表现为经济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步“断崖式”下降,即遭遇“失去的10年”。其次,要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资源配置效率。不能以扭曲的价格长期过度使用某些资源。只有适时将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通过改革来消除限制市场机制发挥的体制性障碍,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最终突破这一瓶颈。第三,经济转型应更多地强调“内生”而不是“内需”。经济转型应该是更多地强调内生增长,从供给上采取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把经济增长引向创新驱动的轨道上,假以时日,“内需”便会作为结果自然启动。此外,夯实研发创新能力基础应该作为长期政策取向,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