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本周的回调,创业板已经让许多投资者纠结不已。继续持有,担心上行通道被破坏以后调整幅度巨大。就此放弃,则万一指数如前几次一般绝地反弹,则会错失一次盈利机会。
殊不知,在这种看似纷繁的思考开始的时候,投资者已经偏离了长期盈利的基础。在看似充满机会和陷阱、盈利由运气和波动主导的股票市场,长期的盈利恰恰不是来自于运气的好坏,而是来自于投资理念的比拼。
让我们假设一种情景:一个投资者现在认为创业板的上行通道不会被击穿,随后创业板的泡沫进一步膨胀,市盈率从现在的60倍继续上涨。那么,这个投资者在这次获得盈利的同时,一定会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下一次碰到同样的资产泡沫时,他也会利用同样的判断逻辑。而如简单的技术分析一再被市场证明很难奏效一样,他的盈利也很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点,被再次进行的投机变成亏损。
在过去几年的市场中,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印象是炒作和投机能够带来的收益,远胜于价值投资。事实上,在2009年至今的4年里,如果把所有A股股票按照估值和盈利能力分别打一个分,并把两项分数平均,我们会发现平均分越高的股票、亦即同时在估值和盈利能力方面越占优的股票,价格表现在过去4年里越差。
这证明了投资者对市场的印象,并非虚构。事实上,这种“基本面越差的股票表现越好”的现象并不是第一次在A股出现,上一次出现这类现象的时间是1997年到2001年。但是,在之后的8年里,高价值的股票表现远远超过了低价值的股票:市场在长期仍然是一台称重机。
在历史上,A股已经给予了投资者足够的教训,证明了以过高的估值买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2001年股票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达到大约70倍市盈率,之后市场连续下跌了4年之久。2007年A股的估值水平再次达到60倍市盈率左右,随之就发生了2008年的股灾。2010年,A股的小公司估值高企,又一次达到前两次泡沫的水平,中小板综指也一举突破8000点大关,随后小股票一路下挫。尽管在2013年借助创业板泡沫再度反弹,但中小板综指至今距3年前的最高点,仍有近2000点的差距。
远观国际市场,破裂在1989年的日本股市和我国台湾地区股市泡沫、1997年的东南亚股市泡沫、1997年的香港房地产泡沫、2000年的美国科技股泡沫、2007年的美国房地产泡沫,无不是在达到高估值以后,方给投资者以惨痛损失。这次的创业板泡沫,难道真的能独善其身吗?而在泡沫之巅继续投机,即使能在短期带来回报,付出的也必然是养成投机习惯的长期代价。 (作者单位:信达证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