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又至年终总结季。继前不久有网友发帖称动车上的15元盒饭“藏着卖”,引发新一轮火车盒饭大吐槽之后,这次铁总工作会议上透露出的一个“说法”,又一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1月17日上午,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召开。“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新线投产达到3.05万公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万亿元,成为历史上投资完成和新线最多的五年。高铁营业里程超过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网上售票占比超过60%,买票彻夜排长队现象已成历史。
新线投产、固定资产投资、高铁营业里程,这些有具体数字作支撑的成绩,没有人否认。事实上,此次会议同时提到的为改善旅客乘车的服务体验,铁总将在2016年集中整治餐饮供应、站车供水、厕所卫生等目前旅客集中反映的问题,也收获了舆论的好评。所以,在刘鹏投书《楚天金报》的评论中,作者首先就有公允之说呈上,“过去五年,铁路方面的工作明显是有很大改进的。特别是运力增加、管理手段加强等方面,铁总投入了很多。而动车、高铁等的相继开通,也大大缓解了人们的出行压力。拿购买火车票来说,车站售票窗口前,带着凳子、裹着棉被彻夜排队的现象,确实已经很少见到了。”
然而,紧接“成绩”之后的一个“但”字,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 如果因此就称“买票彻夜排长队现象已成历史”,恐怕多少还是有些为时过早。
这样的看法,在昨日见诸媒体报章的评论中,可算主流。《新京报》上,张贵峰就鲜明指出,“彻夜排队购票成历史”不值得过分标榜。作者由“线下”的不再彻夜排队,想到了“线上”的“秒抢”,并借此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线下“买票彻夜排长队现象”虽然“成为历史”,但线上彻夜排长队现象,却没“成为历史”。不仅如此,囿于“网购车票”速度的大大增加,而总的运力又有限,许多热门线路的春运火车票常遭遇“秒光”。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买票彻夜排长队现象”只是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而已。
这一点其实从媒体近年来的春运报道视角的转变就可知一二。过去春运报道中,人满为患的火车票售票大厅总是媒体镜头重点记录的场所,然而随着12306网站的开通,媒体报道的重点又逐步转移到对网络购票的关注上,甚至去年以来各式脑洞大开的验证码设置,成了活生生的段子手素材。
所以,与其争议“排队购票”是否真成了历史,王聃更关心的是,线下彻夜排队成历史离买票容易到底还有多远。其发表于《西安晚报》的文章就此提出疑问,或许不再需要在火车站彻夜排队,但等同于那些曾经的购票乱象都被务实治理了吗?譬如,农民工等一些群体,往往既是火车票购票者的主体,又是主要的购票难群体。当网络购票成为一种主流的购票方式,乃至导致火车站售票厅里经常无票可买时,不熟悉网络的农民工,可能依旧难以买上票。再譬如,“黄牛”问题一直令人烦恼,实施网络购票之后,如何预防“黄牛”利用一些插件刷票,以技术倒逼“黄牛”无法生存?
说到技术,这里就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如果说现实中“买票彻夜排长队现象已成历史”真的可算是一种进步,那么,这进步的功劳又到底算谁的?从常识上讲,铁总抛出这个说法,应该是把功劳归结为自己。按照铁总的说法,他们“巩固发展客运改革成果,改进售票组织工作,落实基本服务标准,客运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强12306网站建设,网上售票占比超过60%,大大改善了旅客体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其中一些说法,可能还有争议,但大力推进网上售票,极大地分流了排队购票,这也应该是有目共睹的。
在承认上述铁总在推荐网络购票上的成绩后,署名为毛建国的《现代金报》文章,还有另一番看法:有人可能会讲,相对于不推进,推进网上售票,总算是一种进步。但“提升服务水平,不能总是跟过去比,还得横向比,更要跟问题比,跟公众的期待相比”。在互联网时代,采取互联网手段是一种基本服务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底线的维护。“这就好比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如果火车还在沾沾自喜于跑得比马车快,这就是一种没出息”。
在进步之上仍要谈问题,在成绩单的背后更要看到不足,如果站在铁路系统工作者的立场,做出了成绩还要被网友批评,或许会有一些委屈。《新民晚报》的评论文章试图去理解这一情绪,但作者苏剑一还是想提醒铁总能够直面这样一种吐槽——— 吐槽也是一种建言,相信没有哪个批评者是故意找茬。大家在看到铁路方面的成绩之时,指出铁总在哪些方面的工作仍有提升空间,无疑是希望他们将工作做得更好,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让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不过,单纯站在买票的问题上,昨日舆论中对于“彻夜排队买票”是否成历史的解读,似乎对于“买票难”问题的根源有所忽视。即从火车票售票大厅的彻夜排队,到12306上的“秒抢”,买票的途径虽发生了变化,特殊时节的“买票难”依然存在,除了服务上需要优化之外,铁路服务供给与春运期间巨大的出行服务需要之间的落差,其实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要真正让买票成为一件足够“舒适”的事,或许又很难说完全是铁路部门的事,唯有继续期待社会进步的力量。
漫画/王进城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