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谈“数字货币”:不是钱的钱“闹”哪样?
陈凯茵
自从“刷卡”普及以来,我们的钱包里已经很少能见到大笔大笔的“钱”。而现在,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去到哪儿消费几乎都可以“扫一扫”,需要用到“钱”的机会又少了许多。于是,如今我们每个人越来越习惯没有纸币的日子。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访问时谈到“数字货币”,并称央行其实很早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了。
可以看出,央行在未来要主动推动大家不再用“钱”消费,而是要用一种不算是“钱”的“钱”——“数字货币”。
惊呆,这是“闹”哪样?
“数字货币”这四个字曾经因为比特币的大热闯入我们的视线,但官方主导的“数字货币”跟这种民间“数字货币”有着本质的不同。
周小川明确,中国的数字货币需要遵循几大原则:要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最最重要的是,在周小川看来,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
因此,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其实与传统货币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说白了就是,数字货币跟传统货币,也就是一般意义上钱包里的“钱”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现钞的发行和回笼是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二元体系来完成的。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行仍然应该基于该二元体系完成。只不过是“数字货币”的运送和保管发生了变化:运送方式从物理运送变成了电子传送;保存方式从央行的发行库和银行机构的业务库变成了储存数字货币的云计算空间。
那么“数字货币”到底长啥样?周小川谈了几种思路,包括“要模仿纸币”、“要匿名”、“要尽最大努力保护私人隐私”,“也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将运用包括密码算法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保障不可伪造性”。描述得很多,但具体长什么样子还是个未知数,要完全替代钱包里的钱也还没有个准确时间表
的确,中国人口多、体量太大,以往换一版人民币都差不多得十年时间,因此数字货币要想完全替代纸币还需要很长时间。从数字货币的诞生到完全替代纸币,中间会有相当长时间内两者都会是并行、逐步替代的关系。
不过,即使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从周小川话里也能看出央行推动“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决心。1月20日人民银行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提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周小川这样解释: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都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发行数字货币还可以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
举个例子,“数字货币”正常流通之后,就不再是每个银行一本账,而是全国统一一本账,每个人、每个企业买了什么、做了什么都能查到,还可以直接自动扣税,就不用自己到税务局报税了。不仅个人很省事儿,对降低国家征税成本也大有好处。
好处多多,又是大势所趋,“数字货币”不再遥不可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