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财经观察 > 正文

中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环境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发展绿色金融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旗帜鲜明、系统化地提出绿色金融并加以实施应该是最早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在短短几年时间取得较大成绩。本文就国内外几类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现状、产品之间的区别和国内外绿色金融的标准进行比较研究,由此达到推动和宣传绿色金融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绿色金融;国际;产品;标准;发展

一、 中外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对比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理论界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公认的绿色金融的核心都没有离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而绿色金融产品作为金融机构对企业群众提供的选择项,它的种类、规模、适用对象对绿色金融的落实程度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 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的整体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作为目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完备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国家。十九大报告等党和国家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都将绿色金融放在重要位置;2016年8月,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是全球首个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层面政策文件;2017年6月,我国启动了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和新疆五省(自治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已经进入创新实践的落地阶段。国际上,绿色金融起步较早的是美国,在1980年,美国《超级基金法案》规定金融机构承担融资项目污染损害的连带责任,该法案极大的推进了公众对于绿色理念的发展。1994年,德国建立了生态银行,这家银行接受的项目主要是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对银行影响最大的是2003年建立的《赤道原则》,赤道银行在贷款和项目融资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二、 中外绿色金融产品的对比分析

(一)绿色信贷的对比分析

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些利于环境发展的项目在项目进行融资时提供便利。这些企业主要指生产治理污染的设备、研发、利用新能源的这一类机构。而面向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时,则要限制其在贷款方面的一些权利。绿色信贷于2006年在我国正式拉开序幕,我国兴业银行为中国多个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了数亿元的融资。在国际上,也存在很多绿色信贷产品,如:美国新能源银行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贷款优惠。

(二)绿色保险的对比分析

2007我国打开了绿色保险市场,它是代替环境污染者对被污染者进行损失赔偿的一种保险。而在国际上绿色保险指保险业对有环保行为的家庭或企业降低保险费的行为,主要集中于零售业,如德国有些银行了解到客户驾驶的车辆中有可回收的部件时,客户可以在办理车险时,享受一定的优惠。我国的绿色保险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不同就是我国的绿色保险是一种在污染后的解决方式,而国际上绿色保险是鼓励家庭或企业在源头上减少污染。

(三)绿色证券的对比分析

我国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通过相关部门的环保审核,引导社会资金向低耗能低污染的企业聚集。绿色债券市场爆发式增长,实现从零到全球第一的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17年发行绿色债券2487亿,累计发行4799亿,占全球的20—30%,品种基本上覆盖了各个品种,包括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绿色债券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等。国际上的绿色证券与中国绿色证券内容相类似: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责任信息,内容通常含括:企业正在运行何种项目、企业目前的投资对环境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哪种影响、企业为减少这些影响做出了什么努力、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等。

三、中外绿色金融标准的对比分析

(一)市场结构和市场准入的差别

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推动企业多元化融资起着重要作用。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各类现代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包括主板、创业板、电子板、粉纸市场、主流报价市场五个层次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主板上市标准最高,挂牌公司的数量最少,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柜台交易市场标准最低,挂牌公司数量因此最为庞大,处于金字塔的底端。柜台交易的出现使得诸多的创新企业获得了巨额资本的推动从而成为新兴产业的主导。中国小企业证券论坛对2010年6月前300多家中国小企业在外上市融资状况进行了统计,发现绝大多数小企业在美国主要通过柜台交易和纳斯达克市场实现融资,尤其是能源和环境领域的企业,柜台交易更成为其进入美国股票市场的首选。

而在我国情况则恰恰相反,资本市场结构突出表现为自下而上的“倒金字塔”型: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市场(新三板)、地方产权交易所等都有所发展,但主板市场占绝对的垄断地位,中小企业板块远不能为大量中小企业股权实现流动性服务。因此,争取到主板发行和上市成为中国企业的首要选择。由于主板发行的标准较高,市场交易制度不健全,再加上降低碳排放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本身就存在经营上的困难,因此融资渠道的缺陷使中国进入低碳发展领域面临很大的门槛。

(二)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的比较

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平台,同时也是建立公平和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确保资源有效配置和广大参与市场交易者的利益的平台,监管与自律、自治是资本市场的永恒的主题。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监管采取了外部强制监管和内部自律监管并重的模式,各监管机构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并通过制定资本市场综合法、资本市场管理法、金融机构自律规则等形成层次分明、各司其职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监管日益呈现电子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强化企业的自发监管和内部风险控制。日本的大多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采用独立环境报告,且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网站设立“环境”专栏自发披露公司的环境信息。

而在我国,企业则最为偏好股权融资,由于股市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稀缺型市场状态,融资方处于相对有利地位,加上资本市场监管模式仍然是外部强制监管为主,金融机构和企业自发监管制度等尚未建立,使得融资方往往能较容易地筹集资金获取融资收益,导致某些“双高”企业或利用投资者资金继续扩大污染,或在成功融资后不兑现环保承诺,环境事故与环境违法行为屡屡发生,股权融资的效率很低。

(三)在环评方面的对比分析

为实现对环保公司的监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被赋予一票否决权。大致的思路是在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之外,重点加大企业再融资环节的环境监管标准。但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环保监管模式存在重大的缺陷,环保部一年一度的环评抽查行动对于急于上市吸金扩资的企业来说,并未起能到足够的震慑作用,以致在该制度推行不到两个月,刚刚通过环保核查的紫金矿业即发生严重污染事件。发达国家的环评制度与中国有显著的不同。以美国的环评制度(EIA)为例,最为突出的是为环境问题的三个关键参与者——企业、政府和有组织的及自发的民众反对者,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叉平台。战略规划、公共信息的公开及收集、政府和与其他机构信息分享和责任规划、以地方为基础的跨学科的决策制定方法、以科学为基础的灵活的管理方法等这些方法使环评程序在进行过程中没有一方能在政治策略中被忽视。美国的EIA制度更像是整合了项目环评、规划环评、战略环评等的混合体,而中国所实施的基本只是项目环评,而且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影响环评实施效果。

四、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首先,中国的资本市场要为低碳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以吸纳更多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质上市公司。目前沪深两市正在申请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已超过300家,正在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将近200家,按照正常发行审批速度,一些低碳企业很可能要等几年才能完成融资。因此,监管部门在不降低上市准入条件的前提下,要为那些低碳企业建立公开发行和上市的“绿色通道”,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提高低碳概念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比重。

其次,建立完善的环境准入机制,健全资本市场结构,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创造条件。政府要积极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到中小板市场融资,鼓励和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并加快设立便捷、灵活、统一、全国性的柜台交易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拓宽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此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及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

再次,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绿色环评第三方参与制度。环评需要一个有效的责任机制,确保政府、企业、市场、公众的多方参与,提高环评的效力。

参考文献:

[1]国内外绿色债券标准的比较研究[J].林梦瑶.金融与经济.2018(04)

[2]绿色金融中国标准建设及其国际化进路[J].王文,陈熹.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

[3]绿色金融发展及其法律制度保障[J].袁康.证券市场导报.2017(01)

[4]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前景[J].马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6)

[5]标准与监督体系是绿色金融的发展关键[J].谢云,杜秋,郑乾.国际融资.2016(08)

作者简介:史长文,1968年出生,男,河北省乐亭县,本科,经济师,研究专长为金融,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乐亭县支行

陈立忠,1965年出生,男,河北省乐亭县,本科,经济师,研究专长为金融,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乐亭县支行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