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财经观察 > 正文

格局越大,越不做“成瘾性选择”

来源: 作者 / 庞金玲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个话题:企业要生存下来,是要利益,还是价值观?

在近十年的撰稿人经历中,为了挣钱,我接过几个违背我价值观的书稿。

比如,有一个医美公司的创始人,她在她的书里宣导“女人只要变漂亮什么都有了”“女人要服务好男人”等思想。

作为一个新时代女性,这样的价值观与我背道而驰,有时在采访过后,听了对方的一些思想,我甚至有一种想把电脑砸了的冲动。

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撰稿人,只是觉得写这样的书稿,痛苦无比。

而当我成立团队,以一个创始人的身份,开始以“企业家”思维再来审视这件事时,我看到了这里面的严重性。

今天,有一个作者找到我,他是一名管理培训老师,从业时间不长,从他的简历里可以看出,他几乎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和实践。而他想写的书却是一本自己“拍脑袋”(看了几本国外的管理书籍)决定的“管理理念”。

做过管理的人都知道,一个管理理念是要经过数年的实践和反复认证而来,即使是马云和任正非这样管理界的标杆,迄今为止也没有发布过任何管理理念,更多的是管理方法的沉淀。

所以,当他提出这个“管理理念”时,我提出了我的质疑:以我写经管类书的经验来看,这个“管理理念”既没有任何实践案例去支撑,更没有任何可读性,而作者除了看了几本国外的管理类书籍,没有任何内容和资料可以去佐证这个理念。

在向作者提出质疑的同时,我也开始审视自己和我现在的团队:

作为小微企业,要生存下来,是要利益,还是要价值观?

华为之所以是华为,

就在于任正非的“思路清奇”

2019年10月,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在创业初期已经感觉到,要生存下来,唯有尊重客户,尊重客户的价值观、尊重客户的利益。钱在客户的口袋里面,只有质量好、服务好,它才会给你。那时我们对客户的态度有宗教般地虔诚,贯彻一种观念‘宁可自己吃苦,都要让客户的需求、客户的价值观得到实现’,这样我们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好,东西越卖越多。”

面对客户的投诉和抱怨时,大多数企业的处理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撤掉事件相关当事人,以平息客户情绪,息事宁人;一口咬定“我们公司没有问题”,宁愿得罪一家客户、丢掉一片市场,也要维护“自己人”;奉行“凡事淡定”法则,像道学家一般“无为,选择用时间来抚平事件造成的企业创伤……

那么,华为用的是上述哪一种方式呢?答案是:一个都没用!

华为之所以是华为,似乎总是能够体现在其处置重大事件的“思路清奇”上。“马电事件”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如今,时隔十几年,所有曾经或现在的华为人,提及“马电事件”仍然会很感概。

当年,华为在面临客户严正投诉的压力下,做出了令舆论一片哗然的举动:把自己的丑主动全部揭露出来!华为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什么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或许是我在华为工作过的原因,也或许是因为写了多年经管类书稿的熏陶,在成立团队后,我把我们的价值观定为:客户第一、工匠精神、简单开放。

所以,客户第一也是我们的价值观。

公司成立一年多,诚实地说,很多地方还不够完善,但“客户第一”一直是我们的价值主张,也是我反复在团队里传递的。

对客户来说,一本书就只是一本书而已。

但对我们来说,这本书包含了策划、采访、写作、出版和推广的所有服务。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度量客户不同的体验,还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

当然,作为撰稿人,把客户(作者)的管理思想精准地呈现出来,这是“客户第一”价值观的核心体现。

所以,在面对客户的意见上,我们一贯坚持“改稿虐我千百遍,我对客户如初恋”的原则。

在我合作的客户里,几乎没有与客户产生过任何冲突。有时,前期评估选题的难易程度不够准确,以至于后期亏本也努力达到客户的要求。

写稿时间久了,会遇到一些诸如我前面提到的客户,此时此刻,我面临着一个考验:

面对可能要触动公司原有的流程和利益格局;面对可能触及自己的奶酪,改变自己的事情,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还是喊喊口号,却维持公司的眼前利益?

生存还是死亡,大象能否继续起舞?

以客户为中心,可以成为天才。

以领导为中心,就会成为奴才。

以自我为中心,则会变成蠢材。

我和我的团队,该如何选择?

二选一:短期利益OR价值观?

当我为这个问题开始思考时,我把这个话题在微信群里与合伙人进行了讨论。

合伙人王建和老师说:当你在反思这个问题时,其实你已经有答案了。

另一名合伙人说:如果是客户本身为了博眼球、聚人气,提出一个虚无的概念或理论,需要我们去围绕这些莫须有的理论凭空创造内容的话,我认为可以不接。不能误导读者,也不能坏了我们自己的口碑。

于是,我们就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进行了讨论,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或许这也是我们能成为合伙人的缘故,合伙人的前提也是价值观契合):即使是处于疫情之下,即使我们的团队处于发展阶段,我们也不能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违背我们的价值观。

作为出版行业的人,作为图书撰稿人,一定要敬畏知识,行业坚守的背后是来自心底的自信和敬畏。

进入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从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变成了一个处处小心、心怀敬意的出版人,转变的过程是很艰难的。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新人,很多知识都要学习。能否把一个作者的思想通过我们的笔墨传送给读者,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是我们需要认真审视的。

我们作为出版者所传播的每一个字,都应该在知识上尽可能准确,在思想上力求无限接近真理。也因为秉持了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事理进行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索。

我不能说我们做得有多么好,但至少我们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诚实地说,从事这个行业许久,我也看到很多人没有这种小心与敬意。前几天,我在一个群里看到一个文化公司招图书撰稿人,这是他发出来的信息:

出于不可思议,我问他,千字40元,一本书4000的稿费,至少要3个月才能拿到稿费。这样能写出好书吗?

对方回答:这个选题很简单,网上找一找资料,改一改就行了。

我汗颜。

公司要生存下去,要利益,无可厚非,但这样炮制出的图书,真的能实现作家的梦想和编辑所认同的出版价值吗?我不好断言,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会这么做。

我们这一年多做过很多书,有的书销量挺好,有的书销量一般。

但在做每一本书时,我会反复给团队说:你要把自己想象成读者,这本书写完,你有没有收获?

我在写完王老师的书后,把里面的管理方法用到了自己的团队里,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阿莲在写完《抖音运营2.0》后,告诉我,她觉得自己很想去运营抖音,感觉浑自有一股劲;

丹琳在写完《拼多多运营》后,说她好想去拼多多上开个店,感觉自己一定会成功;......

我们的内容或许不能完美得没有瑕疵,但带着敬畏之心写的书,首先能让我们自己有所收获,有成就感,才能打动读者。

如果一本书,连我们所写之人都没有任何感觉和收获,那么这本书无疑是失败且没有任何价价值的。

我很热爱这个行业,也很敬重这个行业,所以,在此,我和我的团队郑重承诺:凡是违背价值观的书我们不做,无论利益有多大。

我曾经在给李践老师写作时,听过李践老师关于短期利益的管理思想:短期是急功近利,长期是基业长青,只有坚持长期价值,才能做可持续企业。

因为坚守长期价值,我们不会在短期利益面前摔跤,自掘坟墓;因为坚守长期价值,我们不会在机会主义面前头脑发热、坠入悬崖;因为坚守长期价值,我们不再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处处碰壁,扼杀未来。

所以,对于要生存下来,企业是要利益,还是价值观?

我的回答是:我们坚决秉承价值观,不做“成瘾性游戏”。

这已经不是我们做或不做的选择,而是我们根本不能选择。作为一家传播知识的公司,我们不会像变脸一样,一会儿说“孩子你要多读书”,一会又说“这个游戏真过瘾,快来玩”。

我们“合一”永远只有一张脸,那就是传播好知识,做好书,做对中国、对社会、对人有益的书,永远是我们首要的选题目标,然后才会考量这些书能赚多少钱。

这个世界上,正确的路有很多,没有人能告诉我到底“该去做什么”,但却可以告诉我“不要去做什么”。

我无意去宣导我们的价值观有多高尚,也无意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批判任何人,但这个世界上或许还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认准目标后,就踏踏实实地去做,不畏路途艰难,坚持不走捷径。

而我,只是这群人里小小的一员而已。

对一个公司来说,走捷径也许能给公司带来短期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道路永远没有捷径。

而我们一旦习惯了走捷径,当我们需要走一段崎岖的路的时候,便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走捷径,是一种巧技;不走捷径,才是人生的沉淀。

未来有多远,未来会成为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明白:我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是在对未来的积累。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一书中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我想,我就是那个幸运的人。

 

责任编辑:雷亚杭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