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明胶从未如此受人瞩目,因它而掀起的一场“瘟疫”,蔓延至医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众多领域,无数行业和品牌因它受创,却无人知道,它还将杀向哪里。
明胶行业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青海明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海明胶”,000606.SZ)和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宝生物”,300239.SZ)却因此获益,自“毒胶囊”事件发生后,连续数日出现“一字”涨停(指开盘即涨停,并一直持续到收盘为止的K线形态),因为股民们相信,行业整顿将“利好”代表规范生产的龙头企业。
但颇具讽刺的是,4月23日,网上突然爆出青海明胶收购废品站里的骨头作为生产原料,并因污染严重屡遭投诉的新闻。4月24日,青海明胶停牌。“亲,天下乌鸦一般黑,你愿意吃皮鞋还是吃垃圾?”网友在微博上评论说。
工业明胶,作为罪恶链最上游的一环,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5倍暴利滋生大量非法作坊
“我们这个行业很冷僻,很小,从来没有这么受关注过。”国内某大型明胶企业的负责人赵永林(化名)说。近日,频繁的媒体采访电话让赵永林感到“受宠若惊”。“明胶行业早该出事了,非法企业和产品太多,正规企业都活不下去了。”
赵永林所在的企业从事明胶生产已有十余年,作为管理者的他感觉到“一年不如一年”,“正规企业太少,非法小作坊太多,邪气都压倒正风了”。
全国有多少家明胶生产企业,似乎没人知道。有人说,全国有明胶企业200多家;也有人说,全国登记在册的有200多家;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称,其会员单位有200多家。
赵永林说:“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上千家肯定有了,只不过大多是非法企业,没有登记在册。”
多年来,赵永林曾走访过河北、浙江、江西、福建等明胶企业集中地。“基本都是一个县或镇里一两个正规大企业,几十家非法小作坊,打不掉,灭不完。小地方裙带关系复杂,长期存在的都是有背景的。”据其介绍,也有大企业“扶持”非法小作坊的,“大企业提供淘汰的设备、废弃原材料,还推荐低端客户,既躲掉了违法经营和生产的风险,又可以分享利益”。
在赵永林看来,小作坊丛生缘于暴利的驱使和药企过于压缩成本的需要。“很多药企明明知道价格太低的货肯定有问题,还是会要,这就使违法企业越来越放肆猖獗。”
明胶可分为食用明胶、药用明胶、照相明胶和工业明胶四大类。“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基本都是动物骨头制成的,照相明胶和工业明胶一般用动物的皮。”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为降低生产成本,用蓝矾皮生产工业明胶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用工业明胶当做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使用。”
蓝矾皮就是皮鞋的“近亲”,皮革厂将皮革剪裁后的下脚料卖给工业明胶厂,经过加工就变成了柔软的类似于动物毛皮的蓝矾皮,成为制作工业明胶最廉价经济的原材料。
从外观上看,工业明胶与食用明胶、药用明胶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在物理性质上,三者的差异也不大,但价格差异就大了。
据广东省东莞市新成明胶有限公司负责销售的赵经理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下脚料”生产出的工业明胶成本在1.5万元/吨,售价在2万元/吨,而食用明胶的售价一般在4万元/吨,药用明胶在5万元/吨—7万元/吨。把工业明胶冒充药用明胶卖,最高可得到5倍暴利。赵经理抱怨说,“正规食用和药用明胶的毛利率不到30%,压价空间很小,‘黑货’一直以超低价格取胜,争取到了很多贪图便宜的客户。”
正规企业只能满足30%的需求
除了利益驱使,庞大的“剩余蛋糕”也让非法企业享尽可乘之机。
“正规的明胶生产企业非常少,因为要生产优质明胶的话,对原材料控制和工艺技术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需要有大笔的资金投入才能有规模,如果要生产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要求就更高了,要全不锈钢设备,要控制细菌数量,还有严格运输和储藏要求,能达标的企业太少了。”赵永林说。
据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明胶分会秘书长姚龙坤介绍,目前,全国明胶企业中获得食用生产许可证、有资格生产食用明胶的企业仅有20余家。“2011年,全国食用明胶产量在5万吨左右,但仍有1万吨的缺口。”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估计,如果不算被工业明胶替代的“食用明胶”,合格食用明胶的实际缺口可能更大。
与之相比,获得国家药监局批文,有资格生产药用明胶的企业更少,仅4家,分别是罗赛洛(中国)明胶有限公司(下称“罗赛洛”)、青海明胶、东宝生物和甘肃明珠胶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甘肃明珠”)。
其中,中法合资公司罗赛洛遥遥领先,年产能高达2万吨,其次是国内上市公司青海明胶和东宝生物,产能分别为5000吨和4200吨,甘肃明珠年产明胶1000吨,共计年产能3万余吨。
据赵永林介绍,全国药厂每年需要至少10万吨以上的药用明胶,而获批生产的只有5万吨,赵永林问:“不够的,谁在生产?”
明胶生产主要靠自律
早在2004年,赵永林前往浙江新昌交流考察时就发现,在胶囊厂附近,生产明胶的企业非常多。
“食用明胶和药用明胶有标准,工业明胶可没有,所以在检查时,这些企业就说是生产工业明胶的,监管部门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但实际上都是当做药用明胶往药厂里面送的,要不然为什么都建在胶囊厂旁边?”赵永林介绍说。
姚龙坤曾参与制定《食用明胶》行业标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明胶行业有几大标准:食用添加剂明胶标准、食用明胶标准、药用明胶标准和胶囊用明胶标准,但工业明胶显然还处在“无监管状态”,“由于工业明胶被用于火柴制造、电解、粘合、纺织等多个领域,对产品的要求差异很大,所以至今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无法严格监管。”赵永林介绍说,工业明胶“主要是理化指标,比如冻力、粘度等,主要看需求方的要求。”
因此,大多数非法企业都打着生产工业明胶的幌子躲避监管,在明目张胆地生产之后,通过“黑道”销售进入食品及药品领域。如此简单的“跨界游戏”让非法企业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甚至挤压正规厂家和产品。“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了,只是一直缺乏强有力的管制力量。”董金狮指出,借此次“毒胶囊”事件,国家必须清查明胶产业链,整顿违法违规企业,建立食用、药用明胶生产登记制度,完善明胶生产许可制度和奖惩机制,提高食品药品生产准入门槛,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机制。
其实,早在2006年10月,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就曾发布一份自律公约,要求杜绝使用蓝矾皮明胶,并严格规范生产。2009年3月,中国明胶协会也曾致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药用明胶的监管。
但现实是,“自律公约只对协会的会员单位具有约束力,对整个行业而言,没有有效的遏制作用。”姚龙坤坦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