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政府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

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对于治理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以务实佐证理念、用事实赢得理解、靠行动维护形象,而不单是应对媒体的技巧、驾驭媒介的水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

这几年来,无论是六方会谈还是金融危机,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国家形象片,无论是政府外交还是民间往来,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多种国际事务,主动讲述中国故事,响亮发出“中国声音”。

在这样的“大合唱”中,参与者其实不仅有中央高层、外交部门、新闻媒体,更涉及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我们的基层治理者。可曾想见,安徽芜湖一位副市长骑车送女儿的照片被网友“疯传”,展示着中国干部“平民化”的一面?又可曾想到,陕西安康怀孕7个月孕妇被强制引产,会给中国形象造成怎样的负面注脚?在日渐响亮的“中国声音”大合唱中,如何成为和谐旋律的参与者,避免成为噪音杂音的制造者,考验着各级基层干部。

这是治理者“世界观”极其重要的一个板块,我们姑且称之为“舆论贯通能力”。毫无疑问,技术的划时代变革让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媒体的界限,将一切置于一个四通八达的舆论平台上,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贯通能力的重点究竟在哪里?面对舆论环境的复杂变化,或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才能“把话说好”,如何优化“手中话筒”,甚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更好提升传播力?

所谓舆论贯通能力,首先应当是将舆论与实际对照贯通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贯通舆论场、统领话语权的能力。对于治理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以务实佐证理念、用事实赢得理解、靠行动维护形象,而不单是应对媒体的技巧、驾驭媒介的水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

有些例子颇能给人启迪,在汶川大地震中,及时有效的救援、公开透明的报道,极大提升了中国尊重生命的国际形象;而在利比亚战争前,中国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撤员行动,被赞誉为一次“鲜活的最佳国家形象宣传片”。

我们常说行动是最好的语言,第二性的舆论取决于第一性的作为,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各级治理者来说,要参与“中国声音”大合唱,并提高和谐的分贝,不仅要注重报纸上怎么写、电视上怎么说、网络上怎么评,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治理行动,把中国旋律谱写在中国大地上,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求各级治理者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作为一个地方和单位,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主动意识,没有行动前的“舆论前置”意识,就很难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这不仅需要提升话语意识,更要秉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恪守民主政治的原则,以民众“好评率”的提高,壮大“中国声音”;以民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塑造中国形象。

85年前,鲁迅曾在香港发表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并呼吁“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从当年“无声的中国”到今天“有声的中国”,再到思考“如何发声的中国”,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行。如果说,当年鲁迅开出的药方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天的中国各地治理者,又该有怎样的答案?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