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9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9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微增0.2%。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2.7%;而进口额则出现了2.6%的同比下滑,出现34个月来的负增长。(9月11日《国际金融报》)
外贸的“萎靡”境况,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起底”的最大压力之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外贸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仍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一旦外贸持续低迷,稳增长任务将更加繁重。
“你能不死,就是奇迹!”面对这一轮持续久、烈度强、层次深、应对难的经济调整,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发出了如此惊悚的感叹。“走钢丝”、“感觉是最困难的一年”等话语更是常挂在许多企业人士的嘴边。近日,三大航运“大鳄”的半年报已经“惨痛”出炉。中国远洋今年上半年巨亏48.7亿元,中海集运亏损12.81亿元,中海发展亏损4.95亿元,而亏损4.46亿元的长航凤凰已资不抵债。如今,航运、造船、集装箱业弥漫着一片萧杀之气,而它们都与外贸景气息息相关,这也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外贸之难。
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自去年达到顶峰之后,已经有慢慢回低的势头。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在内外需不振的大背景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困难,技术含量和创新水平提升不快,而美国又力推“制造业回归”。此外,外贸救济调查越来越频繁,来自外部的贸易摩擦和壁垒日益上升,特别是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双反”,不论范围还是数量、金额上都有不断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这对中国产业出口造成了很大的“硬伤”。
当然,外贸企业出口竞争力水平是外贸不稳的关键因素。我国产业制造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如果不能与对外贸易增长相匹配的话,中国外贸“低增长”格局也难以很快转圜。此外,今年外来投资不振,对外加工贸易困难重重,汇率问题造成比较成本竞争不利等,也是影响外需增长的重要因素。
也许有人说,外贸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老三驾马车”,我们要换乘,特别是转到注重内需的消费与服务上来。着力推动内生增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中国经济转变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长效的内生动能。可外贸如果失衡,经济增长的内外需动力就难以协调,诸如产能、就业、市场需求容量以及产业发展、市场信心等问题就显露出来,这些因素倒过来又会给内需造成负面影响。
市场信心不足,企业自感“如履薄冰”,夯实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和关键——消费元素如何刺激?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外贸也困难,不少人提出推出全面减税政策。可笔者却以为,比减税更可行的还有严肃课征纪律。税负不能成为“重负”,该是你的实际税源,你就好好征;不该有的也绝不“过头”、“重复”,更不能横生旁枝,法外加赋。
外贸遇“寒冬”,金融也须“供暖”。应当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在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份量的民资和中小企业。此外,外贸信保、科技产品进口优惠贷及税收减免也是很好的促进方法。同时,有关部门在“稳外贸”的效能建设上还有很大的推进空间。
最后,要求外贸增量,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是必不可少的。外资对于我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吸引外资是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应该到世界的舞台上去展现更多的风采。“引进来”与“走出去”必须双向并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