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 创意中国与产业形象(2004年科博会开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打一场中国自主品牌的翻身仗。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杨子云领导的团队一方面继续为企业和城市塑造品牌,另一方面继续关注中国产业的竞争力问题。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大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1998年英国工党布莱尔首相上台提出了“新英国”计划,由而拉开了世界创意产业的序幕;我们1999年北京申奥理念“新北京新奥运”也受到其影响,实际上世界开始了一场创新的大潮。特别是环太平洋地区正掀起一轮创意产业的大潮,除了美国、英国、德国这些经济强国之外,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等靠创意产业成为财富的聚集地,而我国作为世界一个大的经济体居然对方兴未艾的创意产业大潮毫无知觉,岂非咄咄怪事!
于是我们在2004年北京科博会上打出了“创意中国”的旗号,第一次鲜明的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口号,拉开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序幕。于光远、杜钢建、北京申奥整体形象战略专家团召集人杨子云、苏彤等老中青三代学者联合各方力量设计了“创意中国”行动。在“创意中国宣言”中指出:创意产业是新经济的核心,是世界产业格局战略升级的发展大潮,未来的中国应当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当年我们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口号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中国以资源能源消耗的经济模式走到尽头
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价格,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 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中国每年生产和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40%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木材、13%的电力、8%的石油,但经济总量只占世界3%。
2、中国产业不能永远“吃糠咽菜”,供别人脑满肠肥
中国市场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当我们以GDP为导向,津津乐道满足于成为“制造大国”时候,当我们满足于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时,“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 已沦为第三级(美国垄断标准和规则、日本垄断技术、中国从事加工)。当我们用所谓劳动密集型廉价劳动力(且不论是否真廉价),在国际市场上动不动遭到人家反倾销的制裁时,其实我们并没有计算上破坏生态,牺牲环境和劳工的生命安全的高额代价。
3、中华民族是创造力极强的民族,推进品牌战略是中国的唯一选择
因为在今天的财富流变中,包括品牌在内的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源头和主体。品牌意味着市场权利,谁拥有品牌,谁就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谁拥有品牌,谁就说了算;谁拥有品牌,谁就可获得巨大红利。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仅成为中国产业界的自觉行动和全民族的共识,而且也与中央的决策形成了共识。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技术大会向全国发出了“建设创新型中国”动员令,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正式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战略部署,中国新的一轮产业升级开始了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