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在伦敦捧得了由世界能源行业权威机构——能源情报集团评选的2012年度“全球石油业年度领袖人物”大奖。这个曾经属于BP、美孚、壳牌等首席执行官们的殊荣,第一次由中国企业家捧得。
“这是对中国能源业对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及贡献的认可”。傅成玉并没有把此次得奖归结于他个人的成就,他认为这是中国石油业崛起并已成为对全球能源业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力量的标志。
在伦敦多切斯特酒店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从中石化海外布局到能源改革,从如何应对“中国威胁论”到个人管理风格,傅成玉侃侃而谈。
海外布局只为增产挣钱
傅成玉打“国际牌”很多年,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中石化的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没有中海油高。”这给傅成玉重构海外战略留出了很大的作为空间。2011年中国企业总计11宗海外油气并购案中,中国石化占了5宗。其中收购葡萄牙GALP能源公司拥有的巴西深水油田资产交易额高达51亿美元,创下2011年中国企业最大一起海外并购案。
2012年,中石化又收购了美国 DEVON公司在美国5个页岩油气资产权益的33.3%,并宣布收购 TALISMAN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股份,收购成功交割后,中石化将可以参与到TALISMAN在英国北海的51个油田开发,借此首次进军油气富集的北海区域,并有可能探索深海作业技术。该项目目前已进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阶段。至今,中国石化的海外油气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基本布局,成功进入非洲、南美、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北美六大油气区,中国石化的海外扩张战略已悄然形成。
“我们在海外投资,第一是要提高全球的石油供应量,只有供应量上去了,油价才能稳定,对全球经济才有好处;第二,我们的投资并不是中国需要油。”中石化海外一年总共生产的石油是230多万吨,真正中国自己代理的只有120万吨左右,即使自己代理的,也不是100%运到国内。“石油是一个公开的市场,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我们投资是为了赚钱。”傅成玉说。
近年来,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扩张趋势以及规模和行业的不断扩大,“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对此,傅成玉表示,“西方国家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我们也要花很长时间让他们理解。”“在未来10年,中国企业要适应在‘中国威胁论’的环境下求发展。”
中国能源能够自给自足
“我们国家不缺资源,但效率低,浪费惊人,如果效率和欧洲一样,可以省三分之二的资源。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内部。中国GDP翻番,可以不增加能源消耗,但前提是效率要提高,浪费要减少。”
近日IEA预计,美国在2017年将会成为最大能源生产国,而且能够完全自主,不需要进口。傅成玉认为,这种说法是把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供应加在一起,“美国自己能够达到80%已经很好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对全球经济和石油工业来讲都是个重大影响,毕竟美国是消费大国,它能够实现大部分自给自足,不需要用其他地方的油,这样有利于维持油价稳定,不会像在2008年之前,油价涨到140美元以上。”
傅成玉表示,从长远来看,石油供应还是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新兴工业化的问题。“上一轮,发达国家加在一起就是12亿人,花了200多年完成工业化。这一轮,有40亿人在搞工业化,也就是50~70年,短时间内释放了大量需求。”
傅成玉像一位战斗在第一线的“能源部长”,对中国的能源规划有着深刻的思考。
“现在太阳能、风能遇到困难了,其实是规划没做好。比如太阳能,制造业搞上去了,过剩了,因为什么?因为用能市场还没有开发起来。我们把产品都销售到国外,把污染都留在国内,让人家用现成的,回过头来还制裁我们。中国要把国内市场开发好,企业就死不了。”
不能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当记者问傅成玉这些年来管理企业最坚持的是什么时,他很肯定地回答:“坚持的一条就是中国企业也能打造国际竞争能力,也能在国际舞台上与同行竞技。”
从中国经济的宏观层面上来看,目前政府正在推动企业走出去。在傅成玉看来,现在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的认可程度越来越大。但中国企业国际化,对国家来说是和世界的融合,对企业自身来说,却一定要有把握。
傅成玉告诫希望到国外发展的各界公司,首先要认清公司自身的发展阶段。要充分了解自身的管理基础、财力基础、人力资源基础,否则就是冒险。
“做贸易还是和做实业投资不一样。实业投资,要关注当地人文、民俗习惯。收购则要看增值空间,如果不增值就没有意义,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风险就跟着你。”
在伦敦的颁奖典礼上,傅成玉表示:“过去两年中石化的海外投资超过100亿美元,这些都改变着我们参与国际油气市场的方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