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5月11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精选作品集《吴敬琏文集》在京正式出版,文集收录了吴敬琏1980年至2012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吴敬琏在主题为“中国改革座谈会”的新书发布会上说,“中国改革还走在半路上,中间还会有很多反复,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市场经济的主要倡导者之一,30年来,吴敬琏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观察,曾经影响了无数人,30年后,吴敬琏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走出计划经济,到1993年、1994年开始的改革市场经济的体制力量有了壮大。但是双层体制消长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旧的思想、体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高速的发展,同时也带来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以牺牲环境和未来为代价的发展,在30年后,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从高铁事件到刘铁男事件,金融危机之后,问题正在慢慢暴露出来,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改革未来的道路,垄断国企、官商结合、高度密集型的劳动产业、行政化色彩浓厚的经济模式、既得利益集团……中国的市场经济还远没有到成熟的时候,有多少阻碍依旧挡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吴敬琏说,“改革还在半路上”,而未来的路又是怎样的?或许,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记者专访了经济学家陈及先生。
市场经济仍处在早期
开放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世所罕见,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国家,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最坚实的基础。陈及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导线的经济改革思路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并非是没有代价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在短短30年里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道路,但回过头来,发现留下了太多的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早期,至今仍旧没有完成跨越式的转变。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旧存在,比如前不久的刘铁男事件,正说明计划经济的思维和模式还远远没有消除。此外,垄断仍旧是值得担忧的事情,市场经济本来是通过竞争形成真实的价格和优化资源配置,而垄断效益恰恰是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架相矛盾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市场经济的否定。”陈及说。
30年,中国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一路蹒跚,从衣食不足到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仍旧存在,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开放至今,从计划经济到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但至今依旧没有完成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早期。国企垄断、过度行政化、牺牲未来的发展模式等问题,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本应和经济改革同步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又处在滞后状态,市场经济独木难行,这正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没有完美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仍旧处在市场经济的早期?
陈及说:“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里德曼,这位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曾经提出,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构建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建立在公平公正和财产权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市场经济,但每多一份公平的竞争,毫无疑问就会离完美的市场经济更近一步。
成熟的市场经济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能没有人能够真正实现,不过,陈及说:“凡是市场经济完备和充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的经济体,至少在经济跌宕之时,抵抗和恢复的能力更强。事实证明,金融危机之后,如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充分的国家,正在从低谷慢慢回复元气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却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环境的牺牲、发展模式的滞后、垄断效益的高昂等。”
中国模式之争
就在金融危机出现之时,中国模式,曾经一度成为世界最瞩目的焦点,吴敬琏在新书发布会上说,“经济发展的方式不转变,中国高速的增长不可持续,那一套强势政府、动用资源、海量投资,拉动经济的办法已经陷入困境。当投资一增加,马上资产泡沫和物价都会反映,而拉动增长的效果非常差,由此必须在这个新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选择。”
未来的选择,或许正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真正完备充分的市场经济,陈及对此表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依旧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而恰恰是不遵循一些基本规则的现象,使得我们的市场经济依旧没有完成。垄断、过度行政化、官商结合等,正是这些问题,使得许多西方国家,至今不肯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而WTO每年的诉讼案中,很多都是和中国有关的,倾销、政府补贴等,都成为市场经济不完备的理由。
市场经济的阻碍
中国的市场经济,30年间,从一片空白到取得辉煌的成就,原本也可以避免的许多问题,为何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陈及说:“经济改革的初衷,是因为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而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生产的主体和效益联系越密切,创造力就越大。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承包责任制,莫不如此。然而,当经济的改革走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配合,经济从来不能够独自发展,必然要求民主和法治,要求完善的产权的保护体系,要求建立公平公正而又充分的竞争环境。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需要配套,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如果不配套,必然导致经济的后退,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需要的是上层建筑的改革和配套。如果不能配套,必然迫使管理者使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去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这显然是一种错位。”
警惕改革者成为阻碍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突,某种程度上恰恰也是既得利益者和市场的冲突。实际上,既得利益者恰恰是改革最初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陈及说:“既得利益者通过垄断、行政命令等手段继续获取利益,而将竞争者隔离在市场之外,而这恰恰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冲突。市场本来就是要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公平地竞争,然而垄断效益,却是一种奇怪的、病态百出的、光怪陆离的东西。我们的改革步伐,始终无法破题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诡异的、阴暗的怪胎所致。”
而对于最终的解决之道,陈及说:“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并非是市场经济的问题,恰恰是市场不充分的原因,致使诸多的矛盾陈陈相因,难以扭转。真正的解决之道,是必须‘两条腿走路’,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要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创造充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后者也是我们目前急需的,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会继续以一个怪诞的模样存在。”(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