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人物报道 > 正文

跨省合作能否趟出新路——专访京津冀蓝皮书课题组

来源: 大众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央最新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在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新型城镇化道路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其意义已经不局限于单一地区,而具有更广泛、更全国性的探索意义。由此,本版编辑专程赴京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京津冀蓝皮书课题组主编祝尔娟教授,副主编张贵祥教授、叶堂林副教授。

振兴整个环渤海,关键要先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本版编辑马清伟(以下简称“编”):围绕北京的区域规划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但直到今天,京津冀一体化才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或者环渤海,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更低和发展更加缓慢的原因是什么?京津冀一体化在当前上升为国家战略,它的契机和意义在哪里?

祝尔娟(以下简称“祝”):京津冀地区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为环渤海经济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两翼。现在的问题是核心区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就更不用说带动两翼了。所以要振兴整个环渤海,关键要先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核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了,整个大区域的一体化才能进一步规划。同时,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对推动全国范围的区域协调发展,包括缓解南北差距、东西差距,都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它的巨大潜能还没有释放出来,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协调机制,充分释放这一地区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的发展潜能。

把京津冀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决心。过去大家受制于现行体制、行政区划的因素,只能搞一些横向合作,有时候很难迈开步子、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在如果有一个顶层设计来规划,一个超越现行行政区划的、更高层面的协调机构来推动,同时再加上财政、税收、投资等各方面的机制配套,那么京津冀一体化很有可能会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

叶堂林(以下简称“叶”):为什么京津冀一体化过去推进得非常缓慢?首先,三个地方各有行政区划,行政壁垒比较严重;其次民营经济不发达,市场活力不足;最后,北京是面向全国的,它的产业配套不一定是在本区域内配套,它可能直接跨过河北与外地合作,这样它对本区域的带动作用反而体现不出来了。比如它的研发能力更多带动了深圳的电子制造,它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在为南方的现代制造业服务,因此就没有在周边扩散。京津冀是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它的崛起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非常重要。之前的两个增长极,一个是珠三角,一个是长三角,都在南方,而未来京津冀很可能就是第三个增长极。

张贵祥(以下简称“张”):长三角是全国经济中心,核心城市是上海,是“单核”,所以城市体系、经济联系、产业关联度都比较高一些。珠三角是一个省,广东省,所以总体协调、分工布局相对更容易一些。而京津冀中的北京是首都、政治中心,天津被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北京、天津并列,同时又都是特大城市、直辖市,两者之间有竞争,河北又相对比较落后,这就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沟通协调要比长三角和珠三角更困难。

编: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很大程度上是在经济发展的分工协作机制下,自发形成的。京津冀一体化或者未来可能的环渤海一体化,就目前来看还是规划先行,通过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来推动。

祝:形成这种区别,一方面是北方的行政力量相对比较强,另一方面可能跟这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关系。长三角、珠三角主要是轻工业、加工工业,而京津冀地区一直都是以重化工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为主。我之前调研,一些地方引进了大项目,但来了之后本地的中小企业却很难进行配套,因为这种大项目的门槛很高,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上很难达到要求,就无法形成产业链的带动、整合。当然还有其他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后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北京。北京的科技创新主体很多都是中小企业。我们去中关村调研,95%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从创新型经济切入,把现有的科研力量同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对接起来,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地引导,那么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发生改变。

张:我觉得还有生态和气候的因素。京津冀这个地区,相比于拥有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也更优越的长三角、珠三角来说,它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更加有限。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而这尤其需要行政力量也就是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来解决,在功能分区、功能定位等方面做好规划。而珠三角和长三角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它们能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展开区域协作。

功能疏解:“一对多”比“一对一”好

编:对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总书记明确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这里面并没有“经济中心”,但事实上作为首都,北京多年来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功能。未来北京在经济功能方面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叶:北京其实很早就明确了不是经济中心,北方的经济中心是天津。我觉得北京首先要确保核心功能的实现,也就是“四个中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别的功能,所以现在提出了非核心功能要向外疏解。

但北京的经济职能未来倒不一定会弱化,反而可能会加强,即强化在产业链上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企业可能仍然把最关键的环节,如研发、设计等放在北京,其他环节则分散到各地。

张:北京现有的金融、商务、服务等优势产业不会疏散出去。另外北京现在没有设立“首都财政”,自己的财政问题还得解决,因此经济发展还将会是一个重点。任何一个特大城市,它的运行本身都是需要经济、产业来支撑的。

祝:城市的功能需要好好归类。比如哪些是作为一个城市需要具备的基本功能,哪些是作为首都、需要满足全国需求的功能,哪些属于延伸的功能。为了保证核心功能以及城市正常运转的功能,哪些功能可以疏解出去,哪些功能不应该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这些都需要进行梳理。

“首都财政”的问题解决之后,北京就不用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了,就能更好地保证核心功能的实现。 但这并不妨碍北京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经济功能。毕竟它在现代服务业、金融、科技研发等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和先天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为各地的制造业服务,并不妨碍其核心职能的发挥,反而是一个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分工现象。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