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国考正在褪去其“虚热”的外衣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佘宗明 (特约评论员)

又到了“国考时间”,但揆诸当下,其激起的舆论反馈跟“公考热”似乎已无交汇点。据报道,2016年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已落幕,据统计,本次考试共有139.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资格审查,但却有超46万人“弃考”。这也令国考竞争比降至33:1,有媒体因此将2016年国考称作“最好考的一年”。

国考“弃考”,本是正常景象,可它被缀上“大规模”的定语,却是近几年才出现,特别是在“弃考”被传跟考生诚信挂钩的背景下,3人通过审核就有约1人“弃考”,这弃考比例更是耐人寻味。而不算低的弃考率和创近年新低的竞争比,难免又让人视作国考“遇冷”的显性迹象。

但在“遇冷”难有量化指标的当下,国考“遇冷”的命题必然引发热议:若沿着纵向时间轴回溯,2016年国考确实没那么热了;但若以竞争比绝对值看,它依旧挺高,数据显示,2016年度最热门岗位人社部技能竞赛处竞争比仍高达2847:1,而《人民日报》相关调查结果也显示,人数最集中的选项就是“公务员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仍是择业优选”,占调查总人数的41%。就此看,国考眼下的热度,跟职业间冷热均衡、“应鼓励生产性努力,不提倡分配性努力”的职业流向预期尚有距离。

可也应看到,毕竟热了多年,国考彻底“退烧”也需要个过程,而目前从各方面看,国考正褪去其“虚热”的外衣,且其基本态势短期内难改。事实上,不少考生表示“公务员并非择业首选”,参考只是为了“多个就业选择”,个中的观念转变也不失为观察公考向心力变化的切口。

国考降温,也是循“节令”而降,而非呈现从热到冷断崖式沉降的局面。“公考热”画风陡转的节点,其实出现在2012年,2012年是个分水岭,其时正值“最困难就业年”,可“考碗族”却不增反减。自那以后,国考就渐次显露出降温的势头,2014年多数省份公考“招报双降”,拐点寓意更是明显。2016年国考报考人数、竞争比等再降,也是既有趋势的延续。

而这种趋势,也是对公务员岗位在深化改革背景下属性嬗变的呼应。“势随时变”,正如传统金融业出现离职潮的节点,跟中央直管金融企业高管限薪、国企改革启动在即、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时间点吻合一样,国考降温,固然也是多因一果,而这些“因”本就跟时势有着紧密关联。

就逻辑推演而论,政府职能转变、八项规定、公务员分类改革、薪酬体系改革的厉行,会对“金饭碗”硬度的削弱,对公众选择形成某种牵引,比如灰色收入和隐性福利缩减、考评体系调整、退出机制带来的压力增大等,就会冲淡很多人对其“稳定性”的迷恋。而作为衍生效果的“公考热”降温,某种程度上,也为评估这些改革的绩效提供了间接参照。

任何现象本身都会“说话”。集结在“国考”议题上的大规模“弃考”、竞争比下降等迹象,都在宣示着国考社会热度的变化,及变化映照的改革风向与观念流变。而针对公务员系统的改革与民众观念的合围,又会反过来影响国考冷热。不难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国考终究会从“虚热”切入到恒温状态,而公务员也迟早会剥离掉附着在身份上的“特权加持”的幻觉,回到普通职业的序列。

责任编辑:崔有天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