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访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
编者按 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此重要?是否意味着不用讲“三驾马车”了?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对话中,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精神进行了全面阐释与解读。
最近一段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备受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重点部署,将其表述为“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前不久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五大理念和若干重要规划建议,本质上体现的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结构性改革思想。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此重要?是否意味着不用讲“三驾马车”了?推进供给侧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就此,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
记者:这些年各方面对需求侧关注得多一些。此次中央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出于什么现实考量?需求侧改革的边际效益、扩大内需的实际效果在递减?
张卓元:中央此次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对症“药方”,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前我们曾为解决产能过剩等供给方面的问题,提出过一些方案,但真正上升到供给侧改革层面,并下狠心解决供给侧问题,还是头一次。
供给侧改革是适应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对我国来说,新的形势是什么?从国内来说,首先一条应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走到尽头了。现在一些城市的雾霾很严重,把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搞苦了。罪魁祸首是谁呢?说到底还是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对传统思维“说不”,为创新体制“叫好”,下决心推进结构性改革,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向高端制造业进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向绿色要生产力。从国际优势比较来看,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在减弱,是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德国等都在布局高端制造业,抢占科技制高点。我们要占据主动也要把劲儿用在这些方面。从世界趋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综合国力竞争也愈发体现在知识、创新的竞争上。知识、创新主要是针对供给侧的。对企业来说,只有产品质量过硬、效率提高,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供给侧改革还是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诸多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些年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但并不是说所有产能都过剩,一些高端产能,比如集成电路、发动机等,我们短缺得很,风电设备总体过剩了,但控制系统、叶轮等零部件我们还需要进口。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是同时并存的。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供给侧想办法。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国供给体系未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作出及时调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拦路虎”。过去的供给体系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现在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了,但供给没有跟上变化,产品的品质、品种、规格、安全性等远远满足不了变化了的消费需求。这也是近些年“海淘热”涌现的深层原因。这是消费方面的。再看投资,有些产业的投资已经达到饱和峰值,像以往那样继续投会给经济造成很多问题。就出口而言,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部需求明显减少,迫切需要供给体系作出改变。现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与其说是周期性原因,不如说主要是结构性原因,即结构性失衡尤其是供给侧结构失衡造成的。
从现实政策选择来说,供给侧改革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正如你所说,过去我们对需求侧关注得多一些。但现在的问题是,需求侧改革的边际效益在递减。以往我们也曾遇到过经济下行,多增加点投资,问题就解决了。如今情况却更复杂了,一大笔钱投下去,促进经济增长的动静不大。“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显然不行了。把改革的主攻点放到供给侧上,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必能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当然,讲供给侧不是说不重视需求侧了,供给与需求两手都得抓。
记者:我国供给体制主要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改?
张卓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我国供给体制和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产能过剩是当前供给侧的最大“痼疾”。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都存在着产能过剩。传统产业中钢铁、水泥、电解铝、家电等的过剩尤为严重。产能过剩不可小觑,“吨钢利润不如一斤猪肉”就是对这种过剩后果的一种描述。一些人担心,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将中国带入“铁锈时代”。“铁锈时代”是对部分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产能过剩导致厂房闲置、设备锈迹斑斑的一种形象说法。
房地产高库存是供给侧另一个大“痛点”。据有关方面调研,我国人均住房消费水平已超中等收入国家,不少二、三线城市商品房出现比较严重的过剩,有的楼盘已经积压二三年卖不掉。随着各地楼市周期性调整,库存压力还有加大的迹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近7亿平方米,而上年同期不足6亿平方米,一年陡增过亿平方米。房地产是关联性巨大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房地产库存长期高企,不仅会伤及整个市场,还会直接影响钢铁、水泥、装潢等众多相关行业发展。如果处置不当,更会为金融风险埋下“种子”。
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