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财经故事 > 正文

新年第一读,你和谁看同一本书(2)

来源: 环渤海财经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景凯旋(南京大学教授)在读:《惨败》(凯尔泰斯著)推荐理由:在极权社会,最有道德感的是惨败者

今年春天突然变得特别冷,枯坐家中,重读凯尔泰斯的《惨败》,这位匈牙利作家因写纳粹大屠杀的《无命运的人生》,获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国内读者似乎不太关注他的《惨败》,这部小说实际上描写了斯大林体制下的社会情景,颇有卡夫卡的味道。

小说情节迷离恍惚,所有机构人员都面目不清,所有发生的事都不合常理。主人公的第一夜是在公园的长椅上度过的,他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收到报社的解雇信。此后每到一处,他都要受到守卫的盘问,海关人员也似乎一直在打听他的情况。他不断被各种机构开除,因为他不具备官方要求的信仰。他意识到自己面对一个选择,要么当刽子手,要么当受害者。

与西方存在主义作品的荒诞不同,凯尔泰斯描写了主人公的一连串惨败,而这些惨败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作者通过荒诞展示了一种道德维度,如果必须在刽子手与受害者之间做出选择,主人公最终总是选择做受害者。这表明,在极权社会,那些最有道德感的人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惨败者。或者说,那些生活中的惨败者往往都是最有道德感的人。

当这种情况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人性于是就被摧毁了。

连清川(专栏作家)在读:《与荒原同行》(约翰·迈克菲著)推荐理由:我为什么嫉妒布劳尔

戴维·布劳尔是塞拉俱乐部的执行董事,地球之友的创始人。他小的时候,是一个羞涩胆小的男孩。有一次,当他的父亲带他到荒原之中旅行的时候,他觉得,是荒原中的山保护了他。从此之后,他用了一生来保护这个冰川峰的荒原:这个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的东西——那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冰川、森林和并不多的动物——而布劳尔的理念是拒绝任何的开发。

《纽约客》记者约翰·迈克菲,先后陪着三拨人,地质学家、终生热爱铜矿的工程师查尔斯·帕克;查尔斯·弗雷泽,美国最顶级的两位地产开发商之一和弗洛伊德·多米尼,美国垦务局局长,水电爱好者,一起走过了荒原。

这几个精神高贵、热爱人类文明并且试图提高美国人民生活的人,一路走,一路和布劳尔辩论着。他们认为,只有把荒原的矿产、旅游和电力开发出来,荒原才能真正地有益于人民,也才能保护好荒原。

然而,布劳尔从来只有那样的观念:人们的生活不必那么奢侈和方便,而只有把荒原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才能为自然留下生长的空间,也才是对美国的未来负责的行为。布劳尔推动了《荒原法案》的通过,但是他必须一直面对进步主义和人类福祉呼吁者的挑战。

这是一本很小的书籍,但是人类对于自然、发展、进步和精神世界的竞争,全然呈现无疑。三个人最终都没能说服布劳尔,但是布劳尔的战争能胜利多久呢?进步主义和经济发展,一直在碾压着荒原的存在。

对于一个连湖泊的面积都无法保存的国度,我只能带着几乎嫉妒的心情,看着布劳尔的唇枪舌战,看着那些精神同样高贵和富有权势的人,败落在一个荒原原教旨主义者的坚持之下。什么时候,我们能保存哪怕一片小小的、自然的梦想呢?

李方(互联网媒体人)在读:《耶路撒冷三千年》( 西蒙•蒙蒂菲奥里著)推荐理由:一日七次郎,悉数为投降

这本书的Kindle版超过10000页,但绝对生动活泼。举个例子,一战后期英军逼近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市长决定投降,他带了几个人举着用白床单做的白旗走出城去,最先遇到两个买菜的英军厨师,对方不肯授降。然后遇到一个英军传令兵,对方也拒绝了。直到他们遇见一位少将接受了他们投降。少将报告到司令,司令要求他们向他本人再投降一次。就这样,耶路撒冷市长一共投降了七次。

潘真(作家、媒体人)在读:《胡适杂忆》(唐德刚著)推荐理由:口述史之余

一本好书与一个写作者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吧。比如《胡适杂忆》之于我。近年,我的兴趣偏于传记,去年出版的三本书中有两本是传记。于是,新年新作开工之际,唐德刚老前辈穿越时空(“书比人长寿”真好),来给我讲一堂口述史写作课。

《胡适杂忆》是作者撰录《胡适口述自传》之余写的一篇“短序”,但凡历史、政治、哲学、文学、文字学等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以及胡适一生牵扯的种种纠葛,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样子,写活了晚年“纽约寓公”胡适。作者取材没有禁忌,文字又古雅流畅,越写越长,一不小心长达十余万字,只好单独出版,再请周策纵、夏志清二位作序,夏序又洋洋洒洒抖漏几多好料……最受益的,当然是读者。

我读书,喜欢乱翻。翻到一页,作者后来写《李宗仁回忆录》,问起对胡先生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作者认为是“很恰当的评语”,胡“没有做官僚的脸皮”,“天生是个’教书料’”。又翻到一页,作者开车去接胡,电话里没说清,等错了地方,“他在街上东张西望的样子,真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待看到车子,“那份喜悦之情,真像三岁孩子一样的天真。”细节动人。

怀着一颗八卦的心,我还翻到“小脚太太”胡江冬秀的两桩正面事迹:其一,年高多病的胡适夫妇住在破烂公寓里,一天胡太太独自在家烧饭,忽见一彪形大汉破窗而入,她打开公寓大门,回头对悍贼大叫:“Go!”对方看了她一眼,乖乖地“Go”了,女英雄则关门接着烧饭。其二,先生去世后,她返美带来“一大卷铅笔写的稿子”,居然是自传!虽然别字连篇,但在作者眼中“那是一篇最纯真、最可爱的朴素文字,也是一篇最值得宝贵的原始的社会史料”,所以劝老太太继续写。这部自传,不知下文如何,好想读!

为写《胡适口述自传》,作者与传主曾有六十余次纽约欧式小餐馆之约,“酒仅微醺,饭才半饱,幽窗对坐,听胡老师娓娓讲古,也真是人生难得的际遇。”书中此章题为“历史是怎样口述的”,细节多多,最令人神往!

陶舜(人文观察者)在读:《三国演义》(罗贯中著)推荐理由:“义”是中国古人的道德头条

回乡下过年,联通手机没信号刷不了朋友圈,刚好有机会重读《三国演义》,上次是高一在课堂上开小差读的,彼时图快读得不细。如今虽对刘备还是很烦,但仔细读完关羽“千里走单骑”章节后,对“义”这个东西开始有感觉,觉得“义”大概就是中国古人的道德头条,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不是偶然的。

桃园三结义、降汉不降曹是义,千里走单骑是义,华容道义释曹操更是。三国人物最受历代朝野称许的不是智识之王诸葛亮,乃关公,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义”,在庙堂,君王以之御下,在江湖,人们据此结义亲友。曹操杀掉劲敌马腾,实因其党黄奎被不义之亲戚苗泽所卖,而曹操怒杀之,所以“观者无不叹息”。

王晓华(评论人,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在读:《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 玛丽娜·贝罗泽斯卡亚著)推荐理由:反思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初期,欧洲的立场曾出现过分裂:以勃艮第王朝为代表的公国迷恋宫廷文化,不竭余力地收集古代的手稿和艺术品,但其领地上“罕见人文主义研究”,“因为这样的学科对朝廷的政治事务和政治权势的建构并没有直接有效的作用”;与此对照鲜明的是,意大利等国则重视人文主义,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再生,稳步走上现代性的轨道。

于是,两种模式的博弈出现了:是固守包括骑士精神的中世纪传统,还是追求脱胎换骨式的变革?到了15世纪下半叶,“古今之争”尘埃落定:勃艮第王朝兵败南茜,迅速解体,而致力于“再生”的国家迅速崛起。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