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财经故事 > 正文

从千万富翁到"亿万负翁" 藏民10年造"天路"

来源: 云南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风景独特的巴拉格宗雪山草甸

从云南香格里拉县城到当地一个叫巴拉村的藏寨的悬崖绝壁间,横亘着一条仅一米宽的小道,这就是昔日闭塞落后的巴拉村未通公路前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人马驿道,村民吃穿用度全靠人背马驼方式在这条险峻的生命之路上进行。

就在这条险峻山路的对面,一条宽为6.5米、长达58公里的旅游公路蜿蜒盘旋,如一把利刃破开悬崖,与世隔绝的雪山美景从此被发现,继而被打造成为支撑香格里拉旅游业发展的巴拉格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贫穷的村民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这一切得益于修路功臣——被乡民们誉为香格里拉大峡谷里的“第二个太阳”的斯那定珠。他是乡亲们眼中的“傻孩子”、同行人眼中的“倔汉子”,他因为想改变自身命运走出峡谷致富,但又义无反顾倾家荡产援乡。

“我小时候出山要走好几天,家乡生活物资困乏,无路无电极其落后。”斯那定珠说:“如果我不修通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道路,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斯那定珠叮嘱工人修好塌方的路段

从峡谷深处走出来的致富能手

过去的巴拉村几乎与世隔绝,环境、交通、经济状况极差,人均收入很低,是香格里拉县有名的“边、山、穷”小山村,生活极其困苦。

斯那定珠出生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巴拉村,这个藏族村落位于巴拉格宗雪山脚下,隐藏在与世隔绝的峡谷深处。虽然有着雄奇壮美风景和良好生态环境,但是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巴拉村的发展十分滞后。很多村民都说:以前村民出行只能走悬崖峭壁上的人马驿道,走出村子要整整两天,有的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峡谷。过去的村民耕地很少,种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只能靠打猎和野菜充饥。

"十岁以前没穿过鞋子,光着脚板跟大人去打猎。"51岁的斯那定珠对以前的艰难生活记忆犹新。13岁那年,斯那定珠走出家乡去做生意,摸爬滚打20多年,他积累了数千万元资产,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斯那定珠小时候放牧,跑过了巴拉村的许多地方,那神奇的香巴拉佛塔、雪山、冰川、湖泊,给他留下了美妙的印象;那美丽的高山牧场、峡谷、森林、村落,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作为一名从大山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斯那定珠每次想起家乡还深藏在大峡谷、乡亲还过着苦日子,心里就一阵阵不安。

“做生意富裕了我并不感到满足,就你一个人富,周边的人还贫穷落后,这生活也没什么意思。” 斯那定珠说。

斯那定珠加固沿途道路玛尼堆的石块

返回家乡带动家乡乡民脱贫

1999年,斯那定珠结合家乡的资源优势,决定修建通村四级公路、创建巴拉格宗公园,以开发旅游来带动家乡人民发展致富。为了做好前期各项工作,他在乡、县、州政府以及各级管理部门之间跑了多少次,肩上挎的资料包也烂了好几个。

“我的家乡虽然落后,但是它的美是数不尽的,这是一片神圣的净土。我想通过努力,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把它的美展现给世人,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带领巴拉村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斯那定珠见到政府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就说。

他整整用去一年的时间,才获得政府的立项批复。收到批文后,眼看自己一生的梦想有了良好的开始,斯那定珠马上就信心百倍地实施开来。他满怀希望地邀请旅游专家进山考察。

意外的是,专家们用了8天时间边走边看的结果却是——资源真好,但交通很难,不具备开发条件。斯那定珠急了,“牛脾气”也犯了,他只认一个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家乡是世人向往的人间净土,旅游资源如此丰富,如此绝美,怎能在‘金饭碗’旁饿肚子!”

斯那定珠没有因此而退缩。景区光前期勘察工作就长达4年之久。在这难熬的日子里,斯那定珠也曾迷茫、动摇过,但每当他回到村口的白塔前煨桑、仰望巴拉格宗雪山时,所有的困难与无奈都随风远去。

当由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并给予批复实施的好消息传到大峡谷时,这个身高1.82米、体重90多公斤的康巴汉子,流下了激动而辛酸的泪水。

斯那定珠在天然“香巴拉佛塔”前讲述悬崖上凿路的艰辛

克服千难万险修实现当地百姓百余年梦想

2004年,当斯那定珠决定倾其所有,修筑一条从尼西乡通往巴拉村的公路时,几乎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觉得这是件疯得没谱的事。甚至有长辈夸口,如果路修成了,领着全村人给他磕头致谢。

“我们都说他是白日做梦,没人相信斯那定珠的宏大计划。”村民小组长小农布说。

悬崖峭壁没有把他吓倒,亲朋好友的阻力也没有让他退却,斯那定珠熟知这里的地形地貌,坚信这段长连接周边4个藏族村落的路,将是一条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从规划设计、项目招标到工程施工,斯那定珠的心血几乎灌注到了修路的每个细节。他倾尽所有,在修路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他只好找小额信贷公司和亲朋好友借了几百万,还卖掉了多年经营的餐饮企业和五金机械门市及房子,修路的几年时间,斯那定珠由千万富翁变成了“亿万负翁”。

云南网记者了解到,为修这条路,斯那定珠却欠了银行近5个亿的贷款。

2004年9月10日,从214国道通往巴拉村的公路建设开工,但是修路涉及到环境保护和村民利益。斯那定珠一方面苦口婆心与家乡父老商谈如何修路的事情,另一方面与施工队伍就花草树木、溪流河水的保护争论不休。所有的商讨和争论都非常具体,甚至很琐碎。

如何协调好各方面利益,斯那定珠不仅要出钱,更要花时间、精力。他像一个布道者、苦行僧,一切只为告诉世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山水,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改变环境、生活和命运。

在斯那定珠的带领下,风雨无阻地开山劈峡架桥修路。为了让公路设计科学合理,他多次去乡下考察,实地感受、摸索绝壁、深箐、90度急弯处的修路技巧。

2007年,斯那定珠筹资700余万元,从上桥头214国道架设10千伏输变电线路至巴拉村,全长34.8公里,解决了景区内及沿线岗水、水庄、那浪、巴拉4个村落共60多户人家的生产生活问题。

2008年元旦节,新年的气象再次赋予巴拉村人新的希望——前往外界的“天路”打通了,电来了,电话也用上了。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给斯那定珠献上洁白的哈达。

激动的村民不停地拉着电灯泡开关,有人打电话给亲人报告这则令人震撼的消息。这一刻,斯那定珠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泪水奔涌。

2009年,在斯那定珠的努力下,巴拉村的公路主体部分升级为柏油路,到香格里拉县城的时间也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5小时。

斯那定珠在悬崖上“凿”出来的路

项目承包以及种养殖业使周边村民收入增长

斯那定珠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中来,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创造了多种渠道。近两年,大项建设项目较多,斯那定珠聘请高级管理人才负责指挥、管理,将200多万元的工程分包给当地村民负责施工,一些在外地打工的青年也跑回家门口上班,既节约了开支、保证了质量,又让村民学到了技术、得到了实惠,每人每年有五六万的收入。他还将景区道路维护工作按段承包给村民,每年给每户发工钱7000元。

巴拉村搬迁后,斯那定珠租赁村民闲置的土地发展生态农业,每年给每户租金平均1万元;租赁村民的百年老房子恢复原貌,供游客参观,每年给每户租金3000至5000元;扶持村民办养鸡场,景区负责收购,每年每户可赚近五万元,除此之外他还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

目前,斯那定珠已解决2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眼看不久就能建成景区五星级藏式生态酒店、大型温泉度假中心,将有一批高层管理人才被引进来,还可以解决附近村庄100余人的就业问题,他高兴地说:“如果我一个人富裕那太简单了,但我希望家乡人改变生活,这是让我死而无憾的一项感情投资!我真正的巴拉梦,就是让景区周围的群众都富起来!”

尽管修路欠钱,斯那定珠还是拒绝了外地商人在景区内建水电站给股份分红的建议,他担心水电站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和独有的藏民文化,让巴拉格宗风景区失去支撑。

近几年来,巴拉村民在斯那定珠的支持和帮扶下,相继搬到了峡谷的缓坡地带,新的藏式石房建起来了,微型面包车、冰柜、烤箱、太阳能、电脑等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村民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虽然贷款修路欠了好多的钱,压力大。但是我精神上很充实,我相信巴拉格宗的旅游能吸引更多游客,能带动当地更多的生态产业。” 斯那定珠信心满满。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