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向阳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12.31,-0.34,-2.69%)“卖难买贵”怪现象的频频出现,“农超对接”趋势正越来越受到商务部和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的重视。10月25日,商务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农超对接进万村”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将分华东、华北、东北、华南、华中、西北6个片区开展。
然而,作为“农超对接”环节中的重要一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却由于历史及自身原因,面临着众多的发展瓶颈。本期《创业圈》聚焦了“农超对接”链条的有关各方,以及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把握好当下机遇,如何跨越管理、标准化以及供应链等发展瓶颈问题,实现现代化经营,做强做大。
焦点一:标准化困惑
问题:在“农超对接”中,超市对农产品的采购规格有严格的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水平与超市的标准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专业合作社如何通过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来弥补这一差距,是他们面临的一大现实困惑。
支招: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改以往与经纪人或者批发商的合作模式,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合作的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以便在种植、采摘、包装和运输阶段,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同时,合作社也可以请大型超市或大型批发市场负责农产品采购的经理为其进行培训,改随意生产为标准化生产。
胡定寰:所谓农产品标准化,就是“用数据说明问题”。以苹果为例,有的苹果大,有的苹果小。为了便于交易,超市采购会将苹果分为直径65mm、70mm以及95mm。而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产品是不需要定标准的。在农产品加工出来以后,经纪人或者批发商到田间地头收购,然后拿到批发市场销售,交易双方主要是用眼睛看,用手摸,根本不需要标准。但是,超市采购就不一样了,标准化对超市采购验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各大超市对农产品制定的采购标准大不相同。同样的产品,在某家超市能够通过验收,而另外一家就不一定了。
面对上述采购标准不统一的状况,我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解决:一方面,超市在制定农产品标准的时候要有依据,符合中国国情;有可操作性,使合作社在备货和超市采购的质检人员方便使用;明确易懂,能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看得懂。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要一改以往与经纪人或者批发商的合作模式,要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合作的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以便在种植、采摘、包装和运输阶段,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杨青松:目前,我国的合作社数量众多,但真正统一组织生产的并不多。其实,分散化的生产并不利于标准化。而只有进行统一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其产出的农产品才能够较好地进行标准化。
其次,专业合作社对接终端市场时,应主动根据终端市场的需要(包括规格、品种、颜色等)进行生产,毕竟市场的需求是进行生产的最主要的标准。
此外,还需要强化对农户的培训教育。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在种植环节中一般比较容易实现,但农民意识中普遍有一种随意性,这就需要通过强化培训,变随意生产为标准化生产,其产品自然也就会标准化。在这方面,合作社完全可以请大型超市或大型批发市场负责农产品采购的经理为其进行培训。
谢冬华:许多超市要求供应多品种蔬菜,单一品种的蔬菜量需求较少,这与“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是不相称的。毕竟品质高要求,多数菜农是难以达到的。因为要生产高品质蔬菜,就要高投入,但菜农往往是无钱投资的。在解决农产品标准化方面,我们的经验是:合作社同超市签订长期供购合同,共同商签来年蔬菜种植计划。但是,我们也希望政府和超市也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大力扶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菜农从事蔬菜的标准化生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