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冷淡,CPI、PPI数据回落,外贸订单缩减,企业资金吃紧,农民工提前返乡,这一切让人担忧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并且进入一个漫长寒冬。在这种担忧蔓延之际,也有一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提及,那就是“新一轮通货紧缩”。
经济下滑可能是现实,寒冬也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我认为,通货紧缩不会出现。因为天底下根本就没有“通货紧缩”这回事!
有些经济学家——比如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认为,“企业盈利能力、议价能力迅速弱化,现金流状况明显恶化”是通货紧缩的广义含义。我认为,这种现象可能在现实中出现,但这不应该被称作通货紧缩。
企业盈利能力减弱、议价能力弱化、资金状况恶化,这些可能是个别企业的经营生产出了问题,也可能是整个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而出现全局性危机。但这些情况的出现,即便和货币问题有关,那也只能是上一轮经济运行中,政府发行了过多钞票,引导人们作出了错误投资,而不是因为现在货币供应量减少造成的。
只要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头,只要他们这些行业所生产的依然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物品,那就不必担忧通货紧缩,因为如果他们的产出品价格下降的话,其原材料、人工、厂房等成本也会相应下调价格,从而让这家企业得以持续经营。而如果这家企业生产的是本来就是消费者所不需要的产品,那么即便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它的问题也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这就是周其仁教授所说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和理解“通货膨胀”的真义一样,我们要从最实质的意义上了解“通货紧缩”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能从物价下降、经济萧条、企业衰落等角度出发,认为只要这些现象出现,就是通货紧缩来临了。
“通货紧缩”应该是指,今天的货币供应量相对于昨天来讲减少了、变少了。但天下会有这回事吗?不太可能。因为中央银行只要发出货币,这些货币就必定在市场中留下来,并且持续产生作用。现在我们所处的并不是几百年前的铜币时代,说是铜钱磨损了,市场上的货币就减少了。现在我们的货币,绝大多数是以电子、数字的方式存在于不同银行、商业机构和私人手中,它是永远不会磨损的。
当然你会说央行会采取发行央票等货币回购手段,但是,我们要知道,央行发行票据永远是临时手段,票据发放是有年限的,它今天发出票据收回货币,这个货币明天还是会放出来的。说白了,放出来的货币老虎,你是收不回去的,央行你可以暂时把它关在笼子里,但它迟早还是得出来吃肉。所以央行“回收货币”实际上不能真的回收货币,也不能让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真正减少。
让我们来看数据吧。今年以来的前五个月,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分别是85.5万亿、86.7万亿、89.5万亿、88.9万亿和90万亿。除了4月份货币供应量相对3月份有所回落之外,其余所有时间,货币供应量都是以每月上万亿元的速度增加的。更何况相比于2009年——上一轮“经济危机”时期——来讲,货币供应量已经增长了将近一倍!请问,这算哪一门子的通货紧缩?
既然没有出现通货紧缩,那经济为什么会下滑,企业资金为什么会吃紧?当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从货币角度看,就是因为上一轮货币发行太多了,让企业以为前景一片大好,加快上马了许多本来没有现实需求的项目与工程。现在一旦货币供应量不再那么凶猛,市场真相逐渐显露出来,企业的困境也就出现了。
面对这种局势,正确的应对办法,是让企业真正认识到他们当初的投资决策就是错误的,让他们尽快改变投资方向,该停产的项目停产,该倒闭的企业倒闭,然后重整旗鼓,看准市场,将现有资源投入到新的方向去。
当然,这时候政府也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一是大力减免税收,让企业能够更容易度过难关;二是向民营市场开放更多投资空间,让这些企业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两条都至关重要,第一条正如周其仁教授所讲的,现在企业减税,似乎能收到的钱变少了,但等企业彻底倒闭,那就一点钱也收不到了;第二条是,在经济下滑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给民营企业家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资源去激活市场,为人们提供更加廉价实用的产品,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但要做这一点,可能也有赖于我们对经济形势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就是知道今天的经济困境并不是“通货紧缩”这么一回事,并不是靠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就能够解决的。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能拖延解决危机的时间,并为未来更大的经济危机埋下种子。现在有些经济学家讲,今天的经济危机其实就是2009年那轮经济刺激计划留下的祸患,回头看,我们的货币发行确实增加了将近一倍,现实让人不得不深思,经济学家的这种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