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股倒逼蜕变的力量。
2007年,欧美市场是艾美特电器(深圳)有限公司的最主要市场,而到了2011年,在艾美特当年的销售总额中,国内市场占到47%,日韩市场占36%,欧美及其他市场仅占16%。如今的艾美特,已然实现了海外市场的合理布局,也实现了内、外销“两条腿”均衡发展,更重要的是,艾美特品牌在国内已经家喻户晓。
艾美特的转变在珠三角不是特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帮助大批加工贸易企业破解产能过剩等难题,广东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引导企业将目光投向新兴市场,同时在广东已实施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基础上,为加工贸易企业搭建了外博会等内销平台。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香港、美国和欧盟三大市场出口额占广东出口总额比值,从2008年的70%回落到63%,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初现。
在《珠三角规划纲要》中,“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国家对于珠三角的期望,而诸多加工贸易企业的实践,为未来更加开放的广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拓新兴市场:出口金砖国家等井喷式增长
作为全国最早承接加工贸易的地区,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一直是欧美市场。2008年,广东对外出口中,香港、美国、欧盟三大传统市场占7成。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当年广东对香港(9成以上转口欧美)、美国出口增幅分别大幅回落18.2和4.6个百分点,广东进出口跌至历史低点。
如何应对欧美市场迅速萎缩,成为当年全省外经贸战线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当年一片灰蒙蒙色调的统计数据中,广东推进的多元市场拓展举措也出现了亮点:广东对新兴市场出口保持了较快增长,对非洲出口增长23.3%、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长21.3%、对东盟出口增长20.3%,这些数据与欧美数据的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是基于对这组数据的判断,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东方不亮西方亮”、“下足马力下南洋”,南粤大地率先提出并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广东省的主要领导和外经贸部门在多个场合强调,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是弥补欧美成熟市场需求萎缩造成的损失,减少对欧美等传统市场依赖性的最重要途径。
多年以欧美市场为主的佛山顺德五金塑料实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走向新兴市场的。该公司负责人李允发告诉记者,欧美市场需求迅速下滑,不仅订单数量减少,利润也极为微薄,“有时候甚至两三个月都没有客户下新订单,迫不得已之下,我们选择了积极开发中低端的新兴市场,以弥补欧美市场需求的减少。几年下来,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目前新兴市场已经占到我们出口总额的6成左右。”
像顺德五金这样的企业如今在珠三角极为普遍。
新兴市场的成长究竟有多迅猛?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以加工贸易方式对金砖国家进出口172.3亿美元,增长80.1%。事实上,不仅是金砖国家,其他新兴国家同样出现了地区性的井喷式增长。以广州为例,2011年广州对中东、东欧和东盟的出口分别增长91%、21%和18%。
开发内需市场:企业内销额3年增长70.6%
国际金融危机后,由省委、省政府搭台的各种“出口转内销”展销活动令“广东制造”以新的形象走进神州大地,内外齐头并进,让加工贸易企业看到了新的方向。
金融危机对广东冲击最厉害的时候,广东过剩产能高达25%,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企业。严重过剩的产能,倒逼“广东制造”不仅要开拓新兴市场,还要转向国内市场寻找新出路。也正是这样的倒逼,使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市场结构在短短的数年间实现了明显的内外平衡。
在订单直线下滑的2009年春季广交会上,“出口转内销”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并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识。但实际上,帮助企业开发内需市场对广东而言,并不仅仅是应急之举。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经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广东的产业转型颇具前瞻性,如果没有产业转型的思想准备和路径推进,广东当年的“保增长”就不会如此顺利。
来自香港的劳应海就是这样进入国内市场的。劳应海是东莞市乐域公司董事长,公司主要生产高端LED节能灯、路灯等。接受南方日报采访前,他刚刚获得了一张来自国内市场的1.5亿元订单,“现在内销占我们公司的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了。”
劳应海说,2008年之前,乐域还是一家纯出口公司,而进入国内市场这4年,公司的内销比例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9年内销只有3000万,2010年已经是6000多万,2011年达到1个亿,预计2012年将超过2个亿。
“两条腿”走路的企业越来越多,意味着地方经济走得更为稳健。据省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省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金额达14106亿元,较2008年增长70.6%,相当于我省同期加工贸易出口额的七成,大大拉动了内需增长,使我省加工贸易由单一依靠国外市场加快向内外市场兼顾转变,国内、国外市场得到了较好的平衡。
构建开放型经济:转型将催生一批全球化企业
如今,“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已经成为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共识,许多以前只能说粤语和英文的香港商人如今也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新兴市场和内地市场已经很大程度代表了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
据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向其会员征集的《珠三角经营策略问卷调查分析报告2012》,与往年相比,参与调查的公司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略有降低,而内地和其他亚洲市场的重要性有所提高,所占比重分别为16.3%和11.5%;57.1%参与调查的公司已经将产品销往内地,另有18.1%的企业已有拓展内销的计划;有接近九成的企业认为今年的内销业务会与去年相近或有所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如今的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在倒逼中改善了多年来对单一市场依赖的弊病,更多地向更合理地的方向进行多元市场布局,正是在此基础上,一批全球化企业将在珠三角诞生。
这仅仅是开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建议,广东应在此轮转型的基础上,继续调整方向,逐渐由目前的外向转向内外并重、把由境外和国际资本主导的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经济,尽快转变为由内源经济、本土资本主导的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高端的开放型经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