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内需市场都相当庞大,但内部需求在经济整体低迷的环境下却并不“给力”,也令市场复苏显得乏力。上周,印度公布数据显示,二季度印度黄金进口量从去年同期的301吨下降一半以上。同样,中国的金饰和投资需求为144.9吨,相比去年第二季度的156.6吨下降7%。
金砖五国中,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在1.2%左右,南非的经济增长率也比较低,而增速最快的中国,经济增速也已经“破八”,2012年能否实现8%以上的增长仍是一个未知数。为刺激经济持续增长,各国不得不加大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从2012年初至7月中旬,中国、巴西和印度下调基准利率分别达到50个基点、300个基点和50个基点。就在7月12日巴西央行宣布降准的同一天,韩国央行意外下调政策利率25个基点至3%水平,这是韩国三年半以来的首次降息举措。此外,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均有降息举措出台。
须舍小取大保增长
显然,宽松货币政策似乎成为所有新兴经济体挽救经济的“稻草”。有媒体报道,温和的通胀为巴西前后8次降息操作创造了空间。然而,温和的通胀已成过去,巴西7月的通胀率折合年率达到5.24%,远高于市场预期,也是巴西通胀率近10个月来首次出现上行。这无疑增大了巴西经济陷入滞胀的可能性,也大大压缩了巴西后续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
一方面,如果政府继续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加剧势必滋生出货币贬值、企业融资能力下降等连锁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停止放松,经济衰退将不可避免。这样看来,新兴市场的宽松货币政策似乎进退维谷。不过,以承受通胀的压力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继续,是经济周期下行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操作惯例。奚君羊分析,如果将通胀带来的损失与经济下滑导致的危害进行比较,新兴市场国家会偏向于先刺激经济。
“通胀只是暂时的,如果因通胀而放弃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意味着丢失通胀过后经济走强的好机会,所以应该继续稳固宽松的货币环境。”鲁政委说,“就当前的西方市场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同于往肉里强制注水,真正渗进肉里的水分不可能有多少。但是,新兴市场与西方市场不同,它能够消化和吸收宽松的货币政策所生产的流动性。”
张陶伟的观点与此不谋而合,他认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经济调整工具,不负责长期的、整体的经济走势。虽然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压力增大等负面影响,但如果没有明显看到经济回升的苗头,就应该将宽松的货币政策坚定地进行下去。”由此,他的结论是:只要通胀还未造成社会混乱,新兴市场将会继续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降息依然是主导措施
谈到新兴市场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时,鲁政委认为还是降息。奚君羊也将降息视为当前新兴市场比较合适的刺激措施,他解释说:“降息属于短期操作短期见效的手段,容易实施。增加货币供应量虽能提振市场流动性,但需要在周期明确的情况下进行操作,而且见效周期长,当前经济局势的不稳定,让这一手段的使用不得不谨慎考虑。”
张陶伟多次强调,新兴国家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在危机来临时使得国民经济的各种问题集体凸显,但同时危机也为市场的修复与完善提供了机会。所以,通过产业革命与制度改革,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引导支柱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新兴市场可以获得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 温和放松与降低成本“两手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一些领域出现积极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调研时如是指出。而在困境持续的这一段时间内,如何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则是一大难题。在经济数据频频令人失望的情况下,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俨然成了市场最大的盼头。
坚持放松须把握力度
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87.3亿美元,增长2.7%。其中,出口额1769.4亿美元,增长1%;进口额1517.9亿美元,增长4.7%;贸易顺差251.5亿美元,收窄16.8%。进出口增速的快速滑落,尤其是仅有1%的出口增幅,极大地扯动了市场的忧虑神经。
而7月多项数据中,惟一令人感觉轻松的则是CPI的同比增幅进入了“1时代”以及PPI连续5个月实现了负增长,这也让市场认为给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预留了更大的空间,对于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基准利率的预期急剧升温。
奚君羊认为:“7月份CPI同比增幅仅为1.8%,的确存在适度降息的可能性。但是,CPI本身具有波动性,降息与CPI并不会同步。”尤其是当前美国等粮食出口大国因自然灾害而导致粮食减产,如果国际粮价波动并向内传导,那么物价上涨的潜在因素是存在的。
宽松的货币政策除了带来潜在的通胀风险外,随之而来的刺激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可能性更是令人忧心,同时也成为政府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一大顾虑。不过,这些负面影响并不能减少央行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放松货币的必要性。奚君羊认为:“虽然存在物价上涨的因素,但也有抑制物价的条件。所以中国需要坚持试探性的货币宽松政策,须把握好力度。”
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还需坚持温和的货币宽松政策,鲁政委指出:“虽然中国7月份多项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值,但实际上经济增速放缓的速度已经在减慢,中国经济已逐步趋稳。不过,由于回升苗头依然未现,所以宽松的货币政策还需坚定地进行。不过不需要加大力度,适度放松更有利于让市场消化宽松政策创造的流动性。”
放松收效恐难如意
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维持稳定增长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央行此前的两次降息操作似乎也为我国经济注入了隐隐约约的稳增元素,但7月份多项经济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已是事实,多数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仍处于筑底阶段。那么,继续坚持放松货币能否起到预期中刺激经济的效果?
孙立坚认为:“中国市场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千呼万唤,生怕完不成7.5%的增长目标。但实际上,中国市场不缺钱,虽然社会闲置资金的投资敏感度很强,但很难触碰到实体经济。而且,市场给企业的利润空间不大,企业运营成本也未获降。”
张陶伟同样指出:“在目前CPI较低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是肯定要推行的,但不会收获多大效果,根本的原因在于只靠货币政策与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模式已经行不通。”
另外,也有人质疑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创造的流动性能否会传导到实体经济,对此,奚君羊的解释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传导到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会打折扣,但在当前局势下宽松肯定不会不利于实体经济,其影响是正面的。”
成本控制或为出路
在当前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形势下,想要获得经济的稳定增长,就缺不了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然而,在多数专家看来,宽松货币政策对于中国经济更多只是起到治标的作用,难以治本。那么,中国经济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德国经济走好的原因在于成本控制,而未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也应该是为实现企业经营成本下调这一目的来展开。”孙立坚表示,“没有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货币政策不会收到实效。一味地宽松,可能抬高物价,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减税政策应当落实,物流成本的降低也应当加速实现。”
孙立坚认为,欧债危机平息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过剩的流动性卷土重来,可能导致未来需要介入的时候干预力度不够和市场手段的缺乏。“这样很有可能把中国经济拖入最危险的‘滞胀’格局,所以降息降准在当前价格低迷的环境中是可取的。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更为必要,能够助力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
一方面坚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一方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整体目标也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王雪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