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日前刊文称新中国缔造者们确定的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超过英国和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连续迈上大台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毋庸置疑的是,在有黄仁宇称的“数目字”记载的纵向历史比较中,近十年或者近几十年,中国在宏观数据上的成就无与伦比。国家统计局15日也发布报告指出,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10.7%的平均增速,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这是纵向的比较。
同样,在横向比较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一些数据比较也相当地让人惊喜和欣慰。正如该文所言,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影响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在经济层面的巨大成就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大大提升,比如中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份额增加,仅次于美日两国位列第三。
这样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既和我们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有关,也和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市场经济的活力有关。
这样的成就还体现在民众切身感受上。过去十年,中国城乡全面实现了9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6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中国农民结束了2600年种田交税的历史。
这些不容置疑的事实,充分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提到的“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亦如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的,一个国家的尊严,除了靠它强大的经济能力,还要靠它有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未来长远,中国仍将向前。在我们看到这些令人高兴的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数据和目标背后还有不少工作需要继续推进,注意那些宏大叙事后的精细部分。尤其是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包括中国经历了晚清以来的屈辱与战乱,甚至也包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曲折,而现实也在于人口众多、资源不足以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等。
比如,以2011年为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是全球第二,但是国家统计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只在第89位。更有调查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多年连续下降,欧美这个比例通常都在50%,我们与之差距较大。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公民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的人还不到40%,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下层的占了将近55%,这种现象被概括为“阶层认同偏下”,这是世界各国相对少见的情况。而这些数据的背后也反映出群众对于自身所处的状态还不够满意,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还有更多期许。
这些也充分说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面临艰巨性,不能就此迷失在宏大叙事中,而忽略每个个体的体验和感受。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认为,在评价中国所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时,只有体认到这种深刻的复杂性,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所以,在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的时刻,我们应该以更全面的指标体系和全方位视角来看待中国面临的发展阶段,不悲观,也不盲目乐观。
也就是说,无论在国际还在国内,在解读彰显中国国家实力与地位的各种宏观数据时,还需要将它落实和对应到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被群众称为“被平均”、“被赶超”的尴尬。只有将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排名这些宏观指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真实状况相结合,才有可能准确把握中国在全球国家序列与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