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读懂国民财富聚散之理

来源: 搜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金融历史往往浸透在历史的更迭中,尤其是中国历史的过往中。以往,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往往聚焦在不同的侧面,比如政治制度、比如文化兴替。这些都没有触及到朝代更迭的内核,而这本《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却是将目光聚焦在金融领域,解读的乃是宋、元、明三个历史时期的货币以及金融制度的对于错。在对与错的过程中其实更是表达了国民财富汇聚和分散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往往有着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现代中国的金融制度或许也有着借鉴意义,而这也恰恰就是这样的书籍能够风靡的原因。

国民财富其实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话题,而对于国民财富的解读也是有无数的书目。例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书籍的解读往往有着深刻西方特色而变得有些遥远。而在中国历史上,从宋到明的近七百年,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辉煌时期。而在这段辉煌历史时期的金融往事到底如何成为作者的重点抓手。在内容的铺设上,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财富累积,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财经、金融之战,国家财富的官民的分配与矛盾,财经失策及国际贸易保守对王朝的致命打击等丰富内容,这无疑成为独辟蹊径的最佳方式。

其实,在此之前。作者已经出版了《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两部书。而这部《中国金融史2》却是在一系列的问题中展开的。中国古代的财富奇迹是如何诞生的?官僚利益集团面对财富时如何抛弃底线与民争利?权相、奸相、顾命大臣、帝国精英如何运用金融、货币杠杆运作天下之财?小民百姓在封建嗜血政策下是如何争取尊严的?这些问题的背后被作者冠之以金融和货币的因素,能够洞悉国民财富聚散的真理。可以说,财富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本书的主题,也是“天下之财”的归属。可惜的是,700年繁华背后却是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与机会错失。

按照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我们不妨看看宋、元、明的几组数字:北宋仁宗年间中国人均GDP折合2280美元、南宋孝宗年间中国人均GDP为2600美元。即使不考虑八十年代至今的通胀因素,这个绝对数字直至2006年才被突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时,朝廷岁入每年不过60万锭白银,支出却高达300万锭左右,每年赤字高达240万锭。第一代全球霸主西班牙独占了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据说,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霸主。仅就白银占有率而言,还有一个比西班牙更牛的霸主——大明帝国。这些数字背后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国民财富的收支平衡道理,没有这样的道理,再强大的帝国大厦也会灰飞烟灭。

读史可以知兴替。在尘封的故纸堆中,国民财富聚散的道理散落在故纸堆里,货币、金融制度试错又无处不在,华夏数千年往事,人们不断寻找着财富天道,先贤在货币金融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社会实验:宋代出现了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繁花似锦的古代盛世;元代超量发行至元钞造成了一场社会大灾难,“开河变钞祸根源”,骁勇的蒙古铁骑竟然终毁于一张薄薄的纸币;明代与西方大航海同处于一个平行的时空,巨量海外白银涌入造就了资本主义萌芽,也为帝国埋下了败亡的种子。这些都为今天的金融和货币制度政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养料。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