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一场大雨暴露中国城市化之弊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每一年的雨季,总有那么一两场大雨,让整个北京狼狈不堪,损失惨重。每一年任凭舆论哗然,政府也会信心满满地告知,下一次绝不会是这样……然而,类似的错误,却在年复一年地轮回。大雨,撕碎了北京“世界城市”的华服,露出华丽外表下的真面目。而这一次,尤为严重。7月21日的北京暴雨,造成77人死亡。

一场大雨就能让一个城市停摆,甚至葬送无数生命。所谓“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的光环也难以掩盖这样的伤恸。城市排水显然已经不是某一个城市的问题,它是中国城市集体面对的现代性难题。近三十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地方政府执著于修建越来越高的摩天大楼,但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地下管网却以各种理由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地下忧患的背后,不仅是下水管道标准高低与否的问题,还反映了城市建设所追求的价值。

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思路,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下水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俄罗斯道,地处高寒,降雨量少,城市下水道口径小,埋藏浅;其二是西欧道,如伦敦、巴黎年均降雨量在600~1000毫米之间,下水道宽阔可跑车。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在这一时期开始采用一整套以苏联为标准的定额指标,高寒地区的城市设计标准,直接套用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城市上,自然为以后的内涝埋下了伏笔。

可见,城市内涝不仅仅是下水道的标准问题,还在于城市的系统规划设计。近年来,许多城市大面积地铺装了硬质路面,这种城市建设思维最早源于西方,但是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开始进行反思,认为硬化的地面是“死亡性地面”,会影响地面的生态系统和树木的生长。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采用透水材料铺装路面,并致力于不透水路面的改造,其目标是到2010年,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可惜,国内很少有城市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大肆铺装硬质路面。

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排水管道狭窄表浅、硬质化的路面铺装、失去生命力和泥土的渠化河道、见缝插针的钢筋水泥、绿地植被减少、易得肠梗阻的排水管道……这些构成了城市内涝背后的推手。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便是城市管理。

首先,是地下管网档案的管理问题。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路网不断延伸,地下空间日益复杂,相应的管网档案却七零八落,缺乏统筹。据统计,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地下管线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从解放初期的市政地下管线只有少量的自来水、污水,发展到现有上水、下水、中水、电话、电力、路灯、光缆、通讯、信号、煤气、天然气、热力网等等。而这些管线又分别由几十个单位建设和管理,包括自来水公司、污水管理处、燃气公司、热电厂、电信公司、电力公司、部队和各工矿企业等,如此众多的管线却缺少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不仅如此,地下管线的规划、测绘及档案资料管理等事项仍然分属于不同部门,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和具体责任的承担,不是你争我抢就是互踢皮球。这种情况下,要解决下水道问题无异于盲人摸象。

其次,灾前的预警管理和灾后的应急管理也异常脆弱。与北京暴雨前后脚到来的,是24日凌晨到达香港的韦森特台风。这是香港13年来最为严重的台风侵袭,却没有造成人员死亡。香港特首将其归功于及时的灾前预警。早在23日下午,香港天文台就频繁发出警告信号,在其挂出8号风球后,除了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传送讯息外,地铁、商场、住宅小区、医院等公共场所都会悬挂预警通知,预警信息传遍整个香港,全港随即有条不紊地避风应急:公司职员提前下班回家,渔船返港,电车停运,大型公众活动取消,消防人员、医护人员和警务人员坚守岗位,随时待命。

大雨倾盆时,全市明显没有系统的应急方案,各部门依旧慢吞吞地各行其是:容易积水的立交桥下没有明显警示和标识,致使多部车辆冲入其中无法幸免;机场高速在暴雨时仍然“一丝不苟”地收费;京港澳高速积水严重,仍然没有关闭高速通道;本该应急接纳避雨人群的公共场馆,却紧闭大门……以至于有人戏称,暴雨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北京”:一个是鼓舞人心的善举义举,感动人心,另一个是城市管理中的种种缺陷,同样触目惊心。

北京可以花费数百亿元修建华丽的奥运场馆,却无力建好下水管道。2011年6月23日,北京平均降雨120毫米;2012年7月21日,北京平均降雨170毫米,77人死亡,损失惨重……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可想而知。

或许,北京和国际大都市的距离,就是一条下水管道的距离;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就是一条下水管道的距离。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