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国际舞台 面临人才挑战
过去十年,许多重庆本土企业快速发展后,开始逐步跨入国际舞台,重庆的经济也正趋向国际化和多元化。因此,吸引具备相关国际知识和经验的竞争性人才成了重庆发展面临的挑战。
要吸引这类人才,重庆可以在四个方面加强投入。首先,可以在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医疗、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持续投入;其次,需要促进重庆教育系统国际化。比如,在重庆各大学设立语言项目,加强重庆的大学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等;另外,可在当地学校或者公司社会责任(CSR)项目中创造志愿者机会,让国际人才可以获得社区归属感;当然,重庆也可派代表参加国际就业博览,向潜在的国际人才推销自己的优势。
建专项基金 股权投资重大项目
重庆企业“走出去”的主体绝大多数为国资背景。相对国企来说,重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项目还比较小。市外经贸委今年上半年的一项针对境外企业的调查显示,62家参与调查的境外企业中,只有25家处于盈利状态。审视重庆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可以发现,重庆企业多数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信息这三块短板也更加突出。
汇丰银行建议,首先政府可帮助建立渠道,让企业获取紧缺人才,并引导企业建立立体化的人才储备。比如,实施政府跨部门合作,开发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建立大学生委托培训项目等。在资金方面,政府应设立“走出去”专项基金,以股权形式投入到对重庆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走出去”项目中,帮助企业争取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支持。信息交流方面,重庆可建立对外投资服务平台和投资信息中枢,并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的“对外投资促进和服务机构”,扩展服务项目和能力。
“全球化” 要借专业机构力量
对于“走出去”的话题,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全球化”战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不尽相同。但有些成功因素是共通的。我想强调的是,要善于利用熟悉重庆和国际市场的国际专业服务机构的力量。
这就要求重庆培养更多具备丰富国际经验和有效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但我发现,目前许多公司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吸引或培养这样的人才。
我建议可借助海外国际专业服务机构的帮助,多方合作与协调。譬如,推广高级职业经理人海外互换交流计划,增进双方在企业文化和国家传统等方面更深入地了解。
并购要成功 文化融合最关键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跨国并购已显示出快速发展扩张的潜能。尽管速度慢于全球经济危机复苏,但全球并购的频率和价值却持续上升,截至2011年年底,全年并购涉及价值仍超过2.6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企业参与了超过4000个国外交易,价值超2000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27%。跨国并购为企业提供了在国内难以达成的成长机会。
不过,并购失败引发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怡安翰威特2011年的调查显示,有过半的受访公司认为并购失败的首要原因是不成功的文化融合。而其他并购失败的原因无疑都与文化融合相关,包括组织架构的分散、生产力损失、关键人才流失严重等。现在有很多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并购后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但企业本身却仍不知道如何成功进行文化融合。
我认为,企业如何在并购中成功的将跨国的迥异文化融合,已然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重庆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创建和致力于新文化的建设。其次,打造成功的合资公司,最重要的就是留用本地人才、制定本地化策略。第三,合理地管理公共关系将对兼并有大大的帮助。第四,对创造新环境要制定一个截止日期的时间表,防止效率低下。
缺战略基础 勿轻易海外并购
缺乏牢固的战略基础,一定不要轻易尝试海外并购,这些战略基础包括市场定位、掌握资源、掌握行业知识、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等。希望“走在前列”或者觉得现代企业不拥有国外资产就是“落伍”的想法,只会将企业引向失败。
企业在海外投资前,必须慎重思考三个问题:内容、原因和方式,包括是否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投资的战略依据是什么?
如果计划收购国外企业,要密切关注该国政界和公众框架结构。同时,还要在收购对象所在地的公共关系上投入相应资源。此外,一些“软”因素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如公众沟通、被收购企业员工的安置等问题。
由于有渝新欧铁路,对欧洲出口重庆比沿海港口城市更具吸引力,重庆企业可在德国收购专门从事对华出口的一流运输公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