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大学生为何热衷简历“吹牛”?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评论员 刘采萍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眨眼’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昨天的《中国青年报》如此报道了高校就业季中的简历吹牛乱象。

毕业生在个人简历上搞花样、装门面,过去的做法是把简历修饰得眼花缭乱,或者把照片美化得认不出来人来。如今不仅人要“化妆”,连身份也要拔高,不写成个学生干部,就感觉拿不出手。这简历吹牛,已经从“装修”升华到了胡编乱造的地步,危害也由浮夸发展到涉嫌欺诈,显然不可任其发展下去。

所谓“治病先要问病”,大学毕业生本该在人生最清纯正直阶段,为何早早就学得如此油滑世故,喜欢弄虚作假这一套?这与当下招聘中,一些不健康、不公正的所谓“规矩”有很大关系。这些“规矩”本身就是破坏自由正当的人才竞争的流毒,以偷换概念、歪曲标准等手段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若不尽早肃清,对经济和社会诸多领域的危害将不断显现。

举例来说,现在企业生存压力大,岗位趋紧,机关事业单位是大学毕业生比较重视的就业渠道之一。而这些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央企国企,招聘中一个很流行的做法就是在“学生干部优先”,对应聘者政治面貌做出明确规定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本来是一些特殊岗位针对应聘者的特殊要求,最初可能确是得自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总结。但是,当其被更多用人单位简而化之拿来作为一种“惯例”、一种“标准”,就会慢慢演变成一种普遍而盲目的人才“格式化”。这种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要求”,对人才吸收与培养都十分不利。

大学求学阶段,是一个人才综合素质不断积累的阶段。他们各自发展的侧重点也有很大不同。有喜欢社会活动、重视人际交往的,也有专注业务学习、精于攻坚克难的;有擅长组织的,也有甘于淡泊的;有政治理念趋于成熟的,也有尚在认真探索之中的……他们今天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不同”,也许就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丰富和广阔。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来“格式化”不同类型和素质的人才,显然是无的放矢,欠缺客观。

那么为何还有这么多单位非要如此规定,以致倒逼应聘学生在制作简历时不惜造假呢?

原因一,可能是从俗的陋习。招聘者追求省事和“政治正确”,其他标准弄不明白,于是参照别家单位,弄些“高大上”的条件摆上去,显得本机关也是追求“最高级人才”的。原因二,则恐怕有些人浑水摸鱼。近几年媒体不断爆出“萝卜招聘现象”,所谓萝卜招聘,是公众对公开招聘中为特定人量身定制招聘条件的愤怒而无奈的讽刺。毋庸讳言,一些“特殊”的毕业生,为了增加他们在竞争中的筹码,某些条件和标准是精心谋划、特别安排的。成绩等硬条件不够,就在干部身份、实践经验这些方面增加门槛,拦住其他竞争者。这些标注着所谓高标准的招聘,实际却是打着竞争旗号的不正当竞争,是败坏社会风气也毒害大学毕业生诚实作风的祸根之一。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有一种害怕“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而不管这起跑线是不是必要,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益。在一部分大学生中流传的“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这样的观点,就是这种焦虑的一种表现。这是把错误的“潜规则”认作“规则”的表现,也是极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向校园、向未来渗透和毒化的信号。最近围绕一部热映电影《老炮儿》,许多人开展了一场关于“规矩”的讨论。毫无疑问,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大学生们肯定不是规矩的制定者,但愿他们所承担的种种规矩,不会让他们最终变成可悲的“老炮儿”——— 毕竟,再聪明再仁义的老炮儿,也隐含了“流氓”的语义,而知识精英的流氓化,无疑是对全社会都极为有害的一种文化。

责任编辑:崔有天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