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这个机会,着重介绍,北大有一个工作小组,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成都的城乡统筹,我把调查当中学到的东西跟各位报告报告,其实很多做法,长沙也有自己的积累。在地方试验的基础之上,把里头成熟的做得通的东西,慢慢提炼出来,编成国家政策国家法律,然后推动整个面上的城乡,抓住城市化这个机会。
成都简单讲做了几步:第一步是学沿海的。大家看沿海广东第一开放,长三角第二开放,长三角空间控制就比广东处理得好一点。广东开始急急忙忙,港资来了,来了就占一块地,珠江三角洲规划都成了水泥地,规划不是那么太理想。长三角好一点,尤其到了03年,长三角浙江、江苏上海就提出了三个集中,前期的发展太分散了,村村冒烟,三个集中就是工业要向工业区集中,也可以减少污染,也可以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效能,也可以节能。另外有利于工业在一起交流经验,传播信息,所以叫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庄集中,向城镇居住集中。因为农民不再是完全传统的农民,它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农民靠打工的收入占据收入的很大一块,完全务农的农民这一块减少了,生产方式改革要求居住模式、生活模式做相应的调整。
第二个集中叫农民的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第三个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一家一户八九块分散的土地,这是早年没有办法,糊口经济,非这样才行。但是现在有新的收入机会了,不一定要每个人同时兼农业,有些人可以出去打工,把地腾出来给别人种。这三个经验是长三角创造出来的经验,成都组团学习,学习之后有一个工作做得很好,农民要集中住,这个盖房的钱哪来?建一个新村,谁投资?不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空的口号。
在03—07年,成都完成三个集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利用了国土政策当中的一个政策,叫做增减挂钩政策,针对刚才讲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在扩大,城市也在扩大,城市扩大应该农村收缩。当时提出各地不要地吗?国土部有编出一个政策,你要地可以,城市土地要扩大,你要跟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你把农村建设用地占得那么多的,利用效率不高的减少,把它复垦为耕地,利用这个做了很多工作。
08年成都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因为人的集中涉及到房子、土地、转手,完全政府主导下一个命令,定一个规划,搞不好就很容易伤害农民。所以08年补了一个重要的一课,这是长三角都没有系统提出来,确权,每个农户家里多少农地,多少耕地,多少宅基地,多少山林,先丈量,丈量完以后发证,发证以后就有法律主体确定,这是他的地,流转要以他为主体,不能上头怎么压下去,压下去看起来资源配置合理了,收入关系是不合理的。10年以后城乡全面要素对比,围绕这些年的经验做了一些研究,下面具体给各位介绍一下。
第一,介绍一下什么叫挂钩政策。04年国务院的一个文件定的,简单的思路就是农村也在扩大,城市也在扩大,这是逆城市化政策。农村的那块地如果减少了,建设用地减少了,耕地扩大了,我就把这块建设用地的指标用到城市,简单讲就是这么一个政策,设计得非常好。但是这个政策是一个资源配置,里头没有主体。是谁跟谁挂钩?谁当主体?用什么形式?含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都是北京制定的政策,要用地方的时间来丰富。
我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看看,比如这是一个传统村庄,很多农户占了很多建设用地,宅基地,不能种庄稼,也不能耕地,做一个规划,设一个新区,一定要以规划为前提,在这片农村建一个新的中心村,设计以后,原来的占地是50亩,现在的地要密一点,高一点,两层两层半,适应农民的要求,把农民传统的居住模式要节约一点,咱们两型社会有一个节约利用土地的含义。规划好了以后,跟农民去谈,怎么谈呢?原来有多大地,到新的地方原来的地怎么折价,原来的房怎么折价,自己补多少钱,谈好一户签一户合同,建新房,建了新房把老房拆掉搬过去,拆旧建新,然后一户户谈一定要农民同意的,同意好了以后,旧房子拆掉住到新区去,老房子拆掉复垦,绿颜色变成耕地,剩下两户不同意,就同意农民的意见,不愿意搬就住在老的宅子。同意的50亩里头有48亩同意,新占地多少?20亩地。
星星是分散的,月亮是集中的。48亩减去20亩,等于增加了28亩耕地。这28亩原来是盖的房子,农民破破烂烂的房子,盖房是权利,现在好,把权利抽出来,抽出来以后调到城市用。这28亩新增的实际上是一个指标,怎么用?这是一个简单的讲法。都是中心城市贵,外圈便宜点,再外圈更便宜。最内圈500万,成都最贵的达到上亿的拍卖,现在手里28亩指标就找地方落,落到贵的地方,这个指标不就可以释放一个千里吗?落到最贵的圈,底下的地原来是农地,把这块农地移到地价低的地方去,把建设用地移到地价高的地方来,这个做法实在妙不可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