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三年来增速首次跌入8%以下,经济增幅明显放慢,企业经济效益也表现不佳,种种因素都影响到消费者的购车意向。而企业购车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汽车购买量增速更加缓慢,企业订单减少、经营困难,使得他们不得不暂缓新车购置计划。此外,当前下滑最严重的是包括货车、挖掘车在内的商用车市场,半年产销分别下降8.6%和10.4%,直接反映出运输、基建等行业的低迷,背后反映出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下降,以及制造业生产活跃度不够等严峻现实。
但是需求放缓并不意味着衰退开始。2011年之前,中国汽车产销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作为制造业中的绝对支柱,汽车产业增长轨迹与GDP增长曲线相仿。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952.92万辆和959.8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4.08%和2.93%。虽然目前汽车产销仍处于调整阶段,但在全球第一大产销市场的巨大基数之上,个位数的增长已经说明汽车产业仍努力保持着 “稳中有进”的走势。上半年乘用车增速明显好于商用车,也说明当前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内需的拉动作用日趋显著。
反映在市场上,车价是最直观的信号。今年年初,宝马、奔驰、奥迪三大豪车却打响价格战的第一枪。进口豪车的全面降价,并不意味着车子不好卖,相反是因为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国外豪车制造商纷纷将中国市场视作 “救命稻草”,这一轮降价,也被视为豪车在中国市场扩军的新信号。
汽车巨头对中国市场更加重视,却也并非完全利好。近日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就指责德国大众用在华取得的巨额利润反哺欧洲,并通过定价策略“屠杀”欧洲同行。而国内自主品牌更是在全球化的国内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看来,“中国制造”加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集装箱背后的“晴雨”
港口运输数据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水路、公路、铁路、航空货运量,是衡量内需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上半年公路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149.8亿吨公里和26892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4%和15%,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放慢0.7个和1.3个百分点。上半年水路完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22亿吨和39649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3%和10.2%,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放慢5.7个和6.5个百分点。货运量依然在增长,增速却有所放缓,说明经济需求依然保持着一定的量能,但降温迹象已经显现。
港口货物吞吐量,尤其是集装箱吞吐量则是衡量外需的良好指标。上半年,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7.4亿吨,同比增长7.2%,增速较去年同期放慢了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459万标箱,增长8.8%,增速较去年同期放慢4.3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有所下降,贸易运输稳中趋缓,显示航运业处于低迷状态,反映出受到外部经济降温的影响,经济总需求呈现疲软态势。
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一直是关注度较高的运价指标。今年以来,该指数低位震荡下行,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呈波动下行走势,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这正是因为受总体需求不振等因素影响所致。业内人士指出,航运市场总体呈现出“需求放缓、运力增加、成本上涨、运价下降、亏损扩大”态势,大批中小航运企业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糟糕的天气因素也对交通运输有很大影响,有时也会间接影响经济。特别是从7月份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主汛期,台风活跃、洪涝灾害,都对交通运输带来考验,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行业的短期供求关系带来一些影响。
经济走笔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眼下,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街谈巷议时常冒出“通胀”、“调控”、“垄断”等经济语汇,茶余饭后谈论经济形势,也都知道从出口、消费、投资这三大需求说起。但事实上,决定经济繁荣与否的总需求,有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判断经济的真实情况,除了简单参考大家所熟悉的“三驾马车”,还有更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指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在于估计均衡产量或者经济总量是多少,而其依据就是总需求,也就是社会上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居民、企业和政府,大家加起来愿意购买、需要购买的东西的总和就是总需求。经济到底是繁荣还是萧条,要看总需求怎么样。那么,总需求到底是多是少,从哪些指标可以判断?人们习惯上都以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大需求指标来判断。但是,这样的指标很笼统,仅看这几项,虽可以粗略掌握宏观经济的全局,却很难进一步判断需求不足的具体症结,也未必看得清各个环节之间的冷热,制定调控政策就难以对症下药。因此,要看清经济的真相,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要更细地参考各种主要行业指标。这样,电力、煤炭、运输、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比如说,工业产品的生产,离不开用电,如果发电厂发电不足,说明下游工业生产需要的电量不大,这很可能是因为工厂开工不足,甚至处于停工、歇业状态。这就是市场需求不足、工业生产放缓的一个典型表现。所以,发电量无疑是反映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未必非常全面,但却客观实用。同样的,国内外商品流通,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货物运输,当经济面趋冷,下游需求不足,各种商品、中间产品的运输量就会随之削减,因此,通过观察集装箱吞吐量、货物价格指数等指标,就能大致把握物流、商贸方面的活跃程度。工程机械的销售数据也是很好的生产景气度晴雨表。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压路机、推土机,这些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离不开的工程设备,它们有没有市场,也间接反映了下游的建设开发力度,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的合适指标。
所谓窥斑见豹,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局部来大致推测全局的办法。人们身处的各行各业,其实都与整个经济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我们除了盯着“三驾马车”,还要多看看身边的行业数据和细节,这对我们身处的经济环境也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责任编辑:王雪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